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中共八大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春汽车制造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于1956年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八大: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2)1956年苏共二十大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和对他的个人崇拜,中国共产党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也由此破除了苏联经验和教条的迷信,更加注意结合本国建设实际。
2、时间:1956年北京
3、主要内容:
(1)指出了国内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意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这条总路线的核心内容,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整风运动和发右派斗争扩大化: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反应在各个方面。
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生活的主题。
2、经过:
(1)整风运动:1957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大量正确的批评和意见,但是极少数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趁机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放肆进攻,公然提出提出要党退出机关、学校、要求政府轮流坐庄,以取代共产党领导。
(2)反右派扩大化: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分清大是大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场群众性的反击右派的斗争发动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的形式估计的过于严重,把人民内部的矛盾当做敌我矛盾的处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了。
3、影响:
(1)逐步导致了政治上斗争扩大化,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到委屈和压抑,不能再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出现偏差:
在实际建设中,人们容易注意“多”和“快”,而忽视“好”和“省”。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后,在宣传中又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这样,在实际贯彻中,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越来越脱离实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