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     ]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K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N2(g)+3H2(g)2NH3(g)  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用醋酸滴定NaOH和氨水混合溶液时,溶液的导电能力随醋酸体积变化的曲线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 H2(g) → CH3CH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本题信息:2012年浙江省期中题化学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于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K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N2(g)+3H2(g)2N...” 主要考查您对

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化学平衡常数

导电性(单质、溶液、熔融状态导电)

溶液的酸碱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 化学平衡常数
  • 导电性(单质、溶液、熔融状态导电)
  • 溶液的酸碱性
有效碰撞与活化分子:

1.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也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是通过反应物分子 (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来实现的。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问的碰撞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3.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比普通分子(非活化分子)更高的能量。活化分子在碰撞后有可能使原子问的化学键断裂,从而导致化学反应的发生。但并不是活化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
4.分子间的自由碰撞必然会有不同的碰撞取向。研究发现,有效的分子碰撞,分子除了要有足够的能量以外,还要有合适的碰撞取向。从分子能量的方面来看,活化分子具备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从分子碰撞取向的方向来看,活化分子的某次碰撞并不一定能引发化学反应。若活化分子碰撞取向合适,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若活化分子碰撞取向不合适,则化学反应不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活化分子以合适的取向发生碰撞,才能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从而引发化学反应。或者说,具有较高能量的活化分子按照合适的取向所发生的有效碰撞才能引发化学反应。
5.为了把“有效碰撞”概念具体化,人们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同时把活化分子所多出来的那部分能量叫做活化能,因此活化能是活化分子平均能量与普通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
6.活化能相当于化学反应的“门槛”,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其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就是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的。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管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用K表示,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表平衡达式: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来说,化学平衡表达式:
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正反应进行的越彻底,对反应物而言转化率越高。
②某一温度下的K′与K比较能够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K′>K,反应正向进行;K′<K,反应逆向进行;K′=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3)化学平衡常数与浓度、压强、催化剂无关,与温度有关,在使用时必须指明温度。
(4)在计算平衡常数时,必须是平衡状态时的浓度。
(5)对于固体或纯液体而言,其浓度为定值,可以不列入其中。
(6)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若反应方向改变,则平衡常数改变,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在一定温度下,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就越小,反应物转化率就越小,即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衡量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平衡的相关计算。
2.若用浓度商(任意状态的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符号为Qc)与K比较,可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的方向。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计算转化率及浓度依据起始浓度(或平衡浓度)和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平衡浓度(或起始浓度),从而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1.金属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属于物理现象,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大,导电能力减弱。电解质溶液靠自由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在导电的同时要发生化学变化,即被电解。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
(1)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主要决定因素):温度一定,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温度:温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与金属导电相反)。
(3)单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电荷数越高,导电能力越强。例如:氨水中通入少量HCl,原来的氨水是弱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较小,导电能力较弱,当通入少量HCl 转变成NH4Cl时,因NH4Cl完全电离,离子浓度明显增大,故导电能力增强。
3.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例如:较浓醋酸的导电能力比极稀HCl溶液强,这是由溶液中自南移动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的。又如:CaCO3虽为强电解质,但溶于水所得溶液极稀,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太小,溶液导电能力极差。
溶液的酸碱性:

(1)pH=-lg[c(H+)],在溶液的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度。
(2)pH越大,c(H+)越小,c(O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越大,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pH的范围:0~14
(4)溶液酸碱性判断:
当c(H+)>c(OH-)时,溶液呈酸性;
当c(H+)>=c(OH-)时,溶液呈键性;
当c(H+)<c(OH-)时,溶液呈中性。

(5)关于pH相同的酸(含强酸和弱酸)
①溶液中c(H+)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②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强酸<弱酸(填“>”或“<”)。
③耗碱规律:pH和溶液体积均相同的HCl、H2SO4、CH3COOH与碱完全反应时,消耗碱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H3COOH。
④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填“大于”或“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溶液的pH:

1.定义:溶液里H+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
2.表达式:

3.含义: pH越大,c(H+)越小,c(O-一)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越大,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4.适用范围:
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更方便。所以,pH适用于酸、碱的稀溶液之间],pH取值范刚为0~14。
5.溶液的酸碱性和pH: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