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彩陶形制美,面纹亦多珠。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扩壕深二尺,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判断,该遗址属于什么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已知的考古文物上看,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彩陶形制美,面纹亦多珠。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扩壕深二尺,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根据“农耕既普及,人群已...” 主要考查您对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对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
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河姆渡文明的陶器:

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今天的汉字也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卜辞:
商朝王室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成为一段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甲骨卜辞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这些都是说明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和汉字的对照表: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彩陶形制美,面纹亦多珠。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