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涌现出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流派。阅读材料。
    材料一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
    (1)材料一中的两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便哈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2)印象派绘画、现代派绘画各自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并各举一个代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3)材料三的对白出自哪一部戏剧作品?作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0115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涌现出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流派。阅读材料。材料一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 主要考查您对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雪莱、海涅)

20世纪的世界文学(萧伯纳、罗曼·罗兰、海明威、贝克特、高尔基等)

莫奈《日出·印象》

梵高《向日葵》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雪莱、海涅)
  • 20世纪的世界文学(萧伯纳、罗曼·罗兰、海明威、贝克特、高尔基等)
  • 莫奈《日出·印象》
  • 梵高《向日葵》
  •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寄理想于未来,有的作家则赞成空想社会主义。消极浪漫主义者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教材中介绍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的积极、消极之分,主要是根据作家和作品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区分的,但作为同一文学思潮,又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注重抒情,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执意塑造非凡的人物,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早期,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下,欧洲的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积极追寻新的理想抒发个人情感。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1、概念:
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它出现的主要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工业革命。
(2)革命和战争频繁,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3)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4)人们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幻灭,进而追求新的理想。
3、它的主要特点:
(1)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2)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和黑暗。
雪莱 英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海涅 德意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描写了当时德国的现实,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同时作者又不时地在现实与幻想的梦境间跳跃,幻想与现实如水乳交融,折射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热望和追求。

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因宣传无神论思想而被开除。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扬法国大革命。他的诗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致云雀》等举世闻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剧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因反抗天神朱庇特对人类的专制残暴,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岩石上,身受百般摧残,却绝不向暴君屈服,最后终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雪莱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

雨果:

雨果(1802—1882),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1830年,雨果的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831年,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宣扬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为维护有产者的利益、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雨果的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主要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做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爱斯梅哈尔达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美丽善良正直,宁死不屈。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备受奴役与摧残的底层人物。他奇丑无比,驼背、跛足、独眼,后来又因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淳朴率直、正义勇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为了营造突兀离奇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景。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另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五部,讲述苦役犯冉·阿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狱。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遭到沙威的追缉。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战士马吕斯。后来,他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误会消除,他躺在青年夫妇怀里安然去世。
《悲惨世界》是一部以史诗笔法写成的现实主义杰作。它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着笔于波旁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生活,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壮观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历史画面。在所有的描写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海涅:

海涅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之家,曾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31年以后定居巴黎。在大学期间,海涅就开始写诗。他早期诗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中晚期则贯穿着民主革命的理想,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光辉。此外,还写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的评论。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诗歌创作的桂冠,共分27章。写的是他从巴黎返回祖国探望病中的母亲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和主观感受。诗人用冬天的严寒、荒凉、昏暗来比喻德国的现实,对普鲁士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教会的伪善,资产阶级市侩的自私贪婪、尔虞我诈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同时以坚定的信念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到来。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童话、梦境融入到对现实的描绘之中,从而构成了长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喻、夸张、象征、梦幻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长诗的讽刺力度。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的始祖。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后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的艺术修养,开始了不落俗套的绘画创作。
15岁的时候,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为自己作品开出的价格是每幅20法郎。
后经画商的介绍,这位少年画家师从专门描绘海上风光的画家布丹。莫奈在阿尔及利亚当兵两年(1860年—1862年),后因伤寒从军营回到阿弗尔家里养病,并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入布丹一起从事创作。
布丹作画的纤细,琼康对动感的重视,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画风,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奈一生遗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足迹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从法国到伦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写生,留下无数的作品。
《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对艺术的叛逆。在这幅画上,初升的太阳、河水、晨雾和小船、远景,在斑斓的色彩中交相辉映。画家在着力表现自然景色中闪动着的色彩和光线。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遭到批评。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独立画展出,以摄影家纳达尔腾出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画风。



凡高《向日葵》: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向日葵》油画高99厘米,宽76厘米,作于1888--1889年间,是凡高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中,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着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呈血红色的茎被剪断,如同凡高的生命被切断,明亮的黄色和阴暗的浅蓝色形成对比,似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画面左上角用“跳动”的红点涂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笔触的浅蓝色中,这一片小小的火焰,意味着画家的生命之火。评论界认为,就是这一幅《向日葵》确定了凡高在世界画坛上的地位。
《向日葵》原为英国著名私人收藏家、采矿工程师出身的矿业家贝蒂爵士和夫人伊迪丝所有,他们是一九三四年在巴黎买进这幅画的,无人知道当时他们付了多少钱。此画后由其遗嘱执行人交给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佳士得拍卖行印象派部朗德尔在拍卖会前曾向客户介绍说:“在现代艺术中没有比《向日葵》更富有魅力的了,这幅画是最令人难忘的,世界各地都把它制在海报、圣诞卡和日历等各种东西上。这幅画完全可期待打破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佳士得拍卖行隆重推出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巨作《向日葵》,拍卖这幅作品前后用了4分半钟。“起拍价500万英镑。”拍卖师高声宣布。价格很快上升到1000万英镑,这正是拍卖行对这幅画事先估计的成交价。买主一个个退出竞价,竞争渐渐集中到两位通过电话报价的经纪人身上,两位不露身份的顾客在热线电话中竟相不让。闪光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经纪人。价格仍在上升:2000万英镑,2100万英镑……“2250万英镑,最后一次报价,还有加价的吗,”拍卖师手举樱桃木小槌。“成交!”《向日葵》最后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英国当局为平息民愤留住此画,曾援引超过13400美元的艺术品必须取得出口许可和英国公民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法令,等待愿出同样售价的英国买主出现。结果没有人舍得出那么多的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幅《向日葵》在精心护卫下运往日本。《向日葵》的拍卖,也使凡高的名声一跃而起,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



电影艺术产生与发展:

1、主要条件:
①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③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历程:
电影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它是: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⑤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⑥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⑦二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条件:
科技革命;
电影艺术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
2、历程:
电视节目的内容极为丰富,电视传播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电视艺术称为“第八艺术”。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②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③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④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⑤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⑥二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影响:

①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②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过影视艺术的产生看现代科技的影响:

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


电影的发明:

1881年,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发明了电影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工作原理是:把分解照片一张张地洗印在玻璃上,以同等间隔顺序贴在玻璃圆板的周围。又在同样大小的金属板上,对着照片的位置开个窗口。
1885年,美国人发明赛璐珞胶卷。接着,爱迪生把这种胶卷应用于电影,他制造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原理和现在的一样,能用胶卷连续一分多钟拍摄分解运动的照片。
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放映机。其工作原理是:运动的胶片从带有凸透镜的窗口通过,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正面时,正好电灯闪亮又立即熄灭,下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时,电灯又闪亮和熄灭,如此不断反复,胶片上的画面放映出来,好像物体在连续不断地运动。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爱迪生向人们展示了他所发明的放映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当时它只能供一个人看。
后来,美国人詹金斯在胶片的两侧穿一连串的小孔,卷绕装置的爪插入孔中拉引,当一格格的画面来到透镜正面时,使之瞬间停留,这时快门打开并立即关闭,这样,放映的图像就更清晰。胶片的卷绕装置和快门同时由马达驱动,每秒可输送胶片6格、18格。这样,电影的影片、摄影机和放映机已经齐备,现代的电影设备终于完成。
1895年,法国里昂的两位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设计了一种手提式摄影机和一种把动画图像投射到宽大银幕上去的机器。同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普西尼大街租了一间地下室,摆了几十把椅子,为交费入场的观众首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电影。电影史专家们就把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处女作为1908年拍摄的《陶丽历险记》。之后连续拍摄了《命运线》《最后一点水》《良心的报复》《世界的心》《痴情的苏西》《赖婚》《恐怖之夜》《林肯传》等。其中他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25年,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
1908年,他进入爱迪生公司当演员,随后转到了白渥格拉夫电影公司,后来当上了导演,很快地成为该公司最主要的导演,负责编导大部分的影片,到了1913年,他共导演了四百多部影片(每部十几分钟),实际上用遍了无声电影的所有的技巧。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场面,而是镜头(一个连续拍摄的画面)。格里菲斯意识到,电影与戏剧不同,可以有效地控制观众的视野,更可以不受限制地频繁更换场景,因此电影可以也应该抛弃强求时间、地点和行动之统一的戏剧三一律,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有机的剪接,自由地支配空间和时间。
格里菲斯发现,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角度、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不仅可以有效地叙事,而且可以有效地抒情,从而操纵观众的反应。比如远景、全景镜头可以使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镜头则会迫使观众投入戏中;缓慢的长镜头会带来宁静,快速的短镜头则能制造紧张。格里菲斯还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由于电影用大屏幕放映,后排的观众和前排一样可以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由于电影可以通过近景、特写镜头突出演员的表情,电影的表演就没有必要像戏剧表演那样夸张、造作,因此格里菲斯认为电影表演应该含蓄、自然,不能让观众觉得是在看戏,而要让观众误以为银幕上的角色就是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他还认为,电影不应该只是用于娱乐,还可以有严肃的主题,可以用于表达影片作者(导演)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进行批判。这样,他就从各个方面为电影艺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卓别林: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5岁时,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得到观众的喝彩。
8岁时参加了兰开夏儿童团即一个儿童戏班子,作过巡回演出。
11岁开始在成人剧团中演各种配角。
1913年,卓别林第二次赴美。这时,电影已成为美国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制片厂迅速发展。这一年,卓别林被美国启东滑稽电影制片公司看中,受聘为电影演员。
1914年1月16日卓别林初登影坛,担任了影片《谋生》的主角。这一年,一个穿着肥大短靴,松泡泡的裤子,紧绷绷的上衣,戴着圆顶小礼帽,留着一小撮胡子和用一根弯手杖的丑角,迈着鸭子步出现在美国电影《威尼斯儿童汽车比赛》中。从此这个名叫夏尔洛的银幕形象,风行世界七十余年。卓别林最著名的影片,多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间拍的。那是无声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作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所以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
卓别林为了取得电影创作的自主权,1919年4月与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组成联美公司,拍摄了《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等卓越的影片。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公然下令移民归化局,不准卓别林重返美国。卓别林从此移居瑞士洛桑继续从事电影创作和写作。出版过《我的自传》《我的从影生活》等书。
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逝世,享年88岁。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世界新技术挑战推动了量子力学和微电子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靠无线传真将声音、形体诸因素合成的活动图像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艺术——电视。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电视的人,很多人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贝尔德。
1888年,他出生于英格兰,从小就有发明家的丰富想象力,青年时代当过助理工程师。当时,意大利人已发明了无线电,但科学家们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无线电能远距离发射和接收,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个想法给贝尔德很大的启示。于是他根据光电转换原理,把钻了许多洞的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图像扫描。他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通过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它转换成电流,然后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发射给一米以外的接收机,再变成图像。这就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电视机——机械圆盘电视。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台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发射,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电视播放机构——电视台,这段时间为电视的初创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进入了第一代——黑白电视时代。这时期的电视不仅改进了初创时期存在的录像、录音、接收等技术,而且开始重视电视内容的艺术性。
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彩色电视节目——这标志着电视正式走进彩色世界。
196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电视转播站,使英、美、法能进行跨洋性试验转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转播。
20世纪70年代,电视进入了第三代——电视多路广播。它使电视节目化,大大提高了电视频道利用率和电视播映质量。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艺术家及优秀剧目,还出现了电视连续剧;另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及对电视文学的创作改编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发现相似题
与“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涌现出风格各异的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