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在物价涨幅创下11年来新高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民负责制”。这样做是因为
    [     ]

    ①关注民生是我国政府的唯一职能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要求
    ④省长和市长的德行操守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山西省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在物价涨幅创下11年来新高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民负责制”。这样做是因为[ ]①关注民生是我国政府的唯一职能②社...” 主要考查您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 社会主义的本质

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含义:

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发展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与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别 含义不同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联系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GNP-(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大指标的意义:都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能把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成果都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在本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国外净要素收入,一般是把本国或地区公民在国外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减去外国或地区公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国外要素净收入大多为正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为负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内容

(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将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并不在于它与生产力发展不产生矛盾,而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当这个物质条件提供得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社会,当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取代以前腐朽的社会形态时,都是通过一种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为文明的剥削形式,取代过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是以往社会中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后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针对过去“左”的、以贫穷为荣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针对右的主张资本主义的观念,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就具体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首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本身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差别。

其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区域富裕程度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同,科技教育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社会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自然会产生分配收入上的差别。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别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唯利是图等思想得以蔓延。


发现相似题
与“在物价涨幅创下11年来新高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持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