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09年,“今天你织围脖了吗”已经成为中国年轻群体的新一代网络问候语。“围脖”(微博)就是微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即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向网站发布文字、图片、视频,同时可以实时“follow”(跟随)及转发某些用户发布的信息。微博的特点是简单、迅捷、互动性强,和博客相比更有人情味,使用者只需用几个短句将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就可以在网上传播和交流。这符合当前网民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1)请你谈谈“微博”的兴起及其特点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媒体评论员说: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表达、沟通的欲望,而字数的限制给予了作家和农民不分高下的发言权,从而推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注:“草根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一种文化现象,区别于雅文化、上流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如“段子”(指手机短信)就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接受,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沉渣泛起。)
    (2)有人说:“草根文化”植根于群众,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鼓励其发展。也有人认为:草根文化长于民间,缺乏高雅,应控制其发展。针对这两种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也喜欢织围脖,请你尝试在你的微博中发布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②围绕“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发挥网络积极作用”主题,谈政府和公民应该有哪些作为? ③字数在2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9年,“今天你织围脖了吗”已经成为中国年轻群体的新一代网络问候语。“围脖”(微博)就是微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即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随时随...” 主要考查您对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政府职能及作用

政府工作准则及工作要求

依法行政

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过健康的文化生活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培育“四有”公民

运动和发展及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 政府职能及作用
  • 政府工作准则及工作要求
  • 依法行政
  • 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 过健康的文化生活
  •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培育“四有”公民
  • 运动和发展及发展的实质
  • 发展的普遍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公民与人民对比: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中国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
而人民在我国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敌人相对应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原 则 内 容  要 求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也会产生矛盾 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二者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选举方式比较: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各种选举方式优缺点(理解即可)。
(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措施: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1)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村民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自治:

(1)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3)通过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4)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

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发挥着独特作用。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消除腐败现象。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公民有序与无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1)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否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建设职能中的公共服务的区分:

(1)作用的方式不同。
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是直接的,国家行使这些职能就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健 康、协调、稳步发展。
社会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此公共服务强调政府履行义务,强调政府的服务性,突出政府的主导、主动作用,强调公民的权利。
(2)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国家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服务对象是企业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社会公共 服务职能的服务对象是公民。

政府职权、政府职责和政府职能有何区别:

政府职权是指法律赋予政府机关的权力。我国政府的职权是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赋予的。政府职权通常称为行政权。
政府职责是指政府因拥有法律赋予职权所产生的责任。这体现了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应发挥的作用。
总之,政府职权、政府职责和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材用“政府职能”概念来落实课程标准的“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及其作用”的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主要职能

具体内容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 护国家长治久安 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 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
⑤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组织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②组织和发展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⑤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⑥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1)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是相对的,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
(2)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3)政府职能不同于国家职能,要分清执行职能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不能行使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主体:

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政府的组成部门及 其派出机构,比如国务院、某自治区人民政府、某县教育局、 某街道办事处等。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组织、群众团体、 人民政协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都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正确区分两个“公共服务”:

(1)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各有侧重。
(2)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里的公共服务专指为经济建设提供的服务,如对企业、对农民的信息引导、技术服务、政策指导等。
(3)我国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侧重社会生活方面,强调通过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于政府职能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
(3)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职能一定要分清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是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或人民政协,则不属政府职能。
(4)我国政府的有限性: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政府是有限政府,不是全能政府,不能承担社会生活中所有的职能。
②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有限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2)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直 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以宏观调控为主,是间接引导,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政府应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市场能自行调节的问题,社会和公民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政府不需要插手,政府切实履 行自己的职能,把应该管的事情真正管理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造福于民。

我国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及作用:



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1)二者紧密联系,宗旨决定原则,是原则的依据;原则体现并服务于宗旨。
(2)二者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都体现和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原因:

(1)从国家性质角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从政府性质角度看: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要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旨,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二者紧密联系,宗旨决定原则,是原则的依据;原则体现并服务于宗旨。
(2)二者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都体现和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区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三个表现: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了为谁服务的问题;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了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
三者共同统一于政府的工作过程中。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要求和体现:

要求 体现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 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 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 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 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 懈做好事

全面把握公民求助的途径: 

(1)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发展电子政务,设 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求助或投诉的意义:
①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政府工作准则:


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可以从“三个主体”来分析:

(1)对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对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对社会: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1)在我国,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的权力。
(2)省、直辖市等地方权力机关不属于立法机关。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但不是立法机关。 

建设法治政府所蕴涵的基本理念: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个包括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模式和追求目标在内的完整体系。它蕴涵了政府逐渐走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 
法治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的权力不仅是法定的,也是有限的。要加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政府就不要去管;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就不要去插手;凡是通过社会自律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法治政府应当是服务政府。政府机关应当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多头审批、重复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要加快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法治政府应当是透明政府。按照依法行政原则和WTO规则的基本要求,行政权力运作的依据、程序应当公开;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应当开放,公众可以依法参与;行政行为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都应当公开。法治政府应当是诚信政府。政府机关应当重视政府信用建设,在行政管理中遵循诚实信用和信赖保护原则,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作出的行政行为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


政府依法行政:


大众文化含义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化生活的可喜变化和存在问题:

可喜变化 存在问题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对策 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可喜的变化:
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令人忧虑的现象:
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俗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
③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

把握大众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克服的误区:
(1)只有通俗、流行的文化产品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是具有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高雅的和通俗的等。
②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而不能仅仅以是否通俗、流行为标准。
③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大众文化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在历史上,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征而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那种文化状态是很有局限性的。随着近代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和传播的快速化,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于是被称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则要强调两方面:第一,文化要贴近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第二,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可见,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差别的,不宜将二者混同。
(3)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阐释。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的。
(4)“人民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思想等,这种文化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不能将两者混同。
(5)大众文化中既有文化的精华,也可能包含庸俗和糟粕的成分,不能将大众文化等同于先进文化。而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当然是先进文化。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比较: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不同点 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危害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政策 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共同点 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


如何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健康向上的文化与消极腐朽的文化杂陈。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否定文化生活中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应该提倡和发展;二是过分夸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对整个文化生活作出悲观的判断。当前社会存在的文化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提醒: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生活异常丰富,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提高眼力,辨别什么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什么是落后、腐朽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正确的选择,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依然存在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内部、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提醒:要正确地认识、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就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定我们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二是片面夸大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并对文化生活现状做出悲观判断。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作用:在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重要性: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等同。
区别: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联系:
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二者也有相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属于马克思主义。

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三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的;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


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含义:
(1)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的,代表先进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
(3)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而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态势;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情况,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新内容。
(4)总体目标: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6)基本特征:
特征一:
A.面向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体现。
B.面向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体现。
C.面向未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吸收、借鉴、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特征二:
A.民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科学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和取缔腐朽文化。
C.大众的。先进文化建设来自于大众,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实践,服务于人民大众。
(7)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坚持这一价值取向,中国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离开了这一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 
提示:“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既有相对性,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某一阶段的文化,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关键;“社会主义”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具有的时代品格和基本要求。

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归纳: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积极创新。
(6)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7)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因为:
(1)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2)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3)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4)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求索先进文化的历程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理解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培育“四有”公民,是指提高个体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指提高整体素质。个体素质提高了,全民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切实保证。因此,培育“四有”公民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激发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人的素质提高了,就会自觉地以共同理想、道德、纪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有广阔的胸襟、较强的自控力,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3)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质。人的素质的优劣、高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都要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作为指导和归宿。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运动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的含义:

事物变化中质的相对稳定性。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比较运动、变化和发展:

区别 联系
运动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三个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和僵化的
变化 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发展 是一种运动和变化,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理解运动根本属性:

从宏观来看物体是绝对运动的相对静止的;从微观来看物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也在不停的无规则热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准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认为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能表明事物前进性和方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发展的含义: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发展的普遍性:

 


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发现相似题
与“2009年,“今天你织围脖了吗”已经成为中国年轻群体的新一代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