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2002年3月5日,朱傛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中西部一些地实行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充足、是加快退耕还林的良好时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据此回答1—4题。
    1、对干旱草原的滥垦将造成危害是

    [     ]


    A、土壤盐渍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土地污染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得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3、西北地区每一项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备和对策的核心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
    B、消除贫困
    C、节约用水
    D、恢复植被
    4、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本题信息:2012年期中题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2年3月5日,朱傛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中西部一些地实行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的土地资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
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

1.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
3.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环境问题:

1.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
2.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
3.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4.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土地资源保护对策:
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


发现相似题
与“2002年3月5日,朱傛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中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