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晓燕(初中语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下列各项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何以战?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主要考查您对

    文言句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
    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傅说居于版主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被”表示被动。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间”(《被收时表》)
    ②“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 …
    另一种是用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举例:
    1表肯定判断,可译为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表肯定判断,可译为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表肯定判断,可译为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例:夫战,勇气也。
    11“……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
    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
    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字或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疑问代词,,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一核舟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
    、用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
    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b
    、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
    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有标志词语:
         a “
    表被动:天子为动。
         b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吞掉
         c “
    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被举荐


    五、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 “……” “得无……” “……” “……” “然则……”等。
    1不亦……相当于不是……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相当于……该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 相当于……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相当于为什么要……”“为什么会……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项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何以战?B.此所谓战胜于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