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她比幸子幸运》选段,完成1-5题。
    她比幸子幸运

    (几天以后,医院病房中。)
    孙倩爸爸,听了您说的这些,好像是神话,可这又是现实。……我只有配合大夫把病治好,才对得起每一个关心我的人!
    (观众席中走出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小倩姐姐,我没什么好东西,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盒磁带,送给你,你疼的时候,听听音乐就不疼了。
    孙倩谢谢你,小妹妹!
    (观众席中,大夫扶着一盲人走来。)
    盲人小倩同学,我是一个盲人,我用我的心绣了八个字,送给你。
    孙倩“我们祖国,不沉的湖”。太好了!
    医生小倩,我们现在就去做手术,有信心吗?
    孙倩有!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对手术充满了信心。
    (大夫推车缓缓移动。)
    医生是啊,在人生突然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国家就是一个不沉的湖、温暖的湖,众人有力的双手捧扶着你,让你永不沉没,一直游向幸福的彼岸!
    主持人朋友们,孙倩胜利了!在全社会的热情支持下,在人与人温暖的怀抱里,她的手术成功了。现在《人与人》剧组来到孙倩的家里。
    孙倩叔叔阿姨们,大哥哥大姐姐们,这祖国的亲人们!为了治好我的病,我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谢谢你们,终身感谢你们。是你们把爱给了我,是你们用爱挽救了我。
    主持人你这位做父亲的一定感慨很多。
    孙父是啊,我真是有千言万语不知从哪里说起,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流出了眼泪),我的同事们,还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伸出了友谊的手,捐出了钱,救了我女儿的命,谢谢给予我女儿热情帮助的所有的人。
    孙倩韦唯姐姐,我特别爱听你唱的歌,过去老是在电视上看你演唱,没想到你还能来到我的家里做客。
    韦唯姐姐今天就为你和所有帮助过你的朋友们唱一首歌,高兴吗?
    孙倩太好了,谢谢姐姐。(韦唯演唱《爱的奉献》)
    1.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看,本剧属于()
    A.话剧
    B.歌剧
    C.舞剧
    D.京剧
    2.“我对手术充满了信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节选的文字中找出全剧的点睛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本为什么不详写手术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我们祖国,不沉的湖”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多项)()
    A.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不沉的湖。
    B.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湖,永远不沉。
    C.这是个富有哲理的比喻,揭示了“她比幸子幸运”的奥秘所在。
    D.医生的话阐释了“我们祖国,不沉的湖”这个富有哲理的比喻的内涵。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连冬燕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阅读《她比幸子幸运》选段,完成1-5题。她比幸子幸运(几天以后,医院病房中。)孙倩爸爸,听了您说的这些,好像是神话,可这又是现实。……我只有配合大夫把病...” 主要考查您对

    文史常识

    戏剧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史常识
    • 戏剧阅读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戏剧:
    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外部结构分为幕、场、景等,其任务是根据舞台条件的要求,解决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内部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戏剧语言也极富个性色彩。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1、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话剧、歌剧、戏曲剧本,虽然它们各自有一些特异性,但作为戏剧文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戏剧文学的特征:
    1、戏剧人物逼真,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塑造出个性鲜明并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戏剧是通过人物自身的逼真性表演,来完成一种直观性的人物形象创造,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2、戏剧冲突尖锐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戏剧冲突是戏剧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这种抵触、矛盾和斗争有3种表现形态:直接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和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
    3、戏剧场面集中从形式上说,戏剧集诗歌、音乐、舞蹈诸艺术特征在一身,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写作和演出上说,戏剧不像诗歌、散文等极具个人性质,往往需要集体讨论和修改。
    4、台词口语化和动作化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主要是凭借诉诸听觉的语言和诉诸视觉的动作,这是戏剧与生活最为接近的特色。
    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既是戏剧体裁的特点,又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戏剧文学特点和要素:
    包括集中性(人物集中、情节集中、场景集中)、舞台性、动作性三个特点。演员、剧场、观众、剧本三个必备要素。

    戏剧种类划分: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话剧、歌剧和戏曲外,
    2、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古希腊戏剧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中,只有悲剧和喜剧两类,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正剧,当时叫做“严肃喜剧”,也称“悲喜剧”。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本来就存在的。在现代戏剧中,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已不那么严格,为数最多的则是正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儿童剧、科学幻想剧等,
    4、按照主题、情节分为情节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等
    5、按照篇幅规模分为多幕(或多场)剧和独幕剧、大戏和小戏等。
    戏剧作品阅读技巧谈: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是集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时,要根据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创作,这个特性主要是指戏剧冲突、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等。反过来,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就应从作品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去品读。
    一、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它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
    把握戏剧冲突,是阅读鉴赏戏剧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抓住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矛盾的尖锐性。
    在戏剧中,一引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犹如一对山羊抵角,两只蟋蟀格斗,没有调和的余地。
    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周朴园与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共同作用于周朴园,使周朴园成为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与周围的人物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冲突。
    2.情节的高度集中性。
    戏剧要遵守“三一律”。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社会矛盾,就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如《茶馆》,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出场的人物有70多个,他们用各自的故事,汇成时代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3.情节发展的紧张性。
    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波澜起伏,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消息后,立即买了毒药赶到朱丽叶的墓穴处,决心以死殉情;他凶狠地恐吓鲍尔萨泽,无理地咒骂坟墓。这一个原来性情温和的年青人,一下子却变得如此的暴躁。这是多么地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啊!
    (二)、抓住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
    1.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
    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如《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意志、封建家长周朴园与繁漪的不同意志,构成了阶级、家庭的冲突。《茶馆》中,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发着冲突。
    2.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中国戏剧常注重抒发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身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既难同意,又无法说出真情。这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斗争。
    3.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在《茶馆》中,展示的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二、把握作品的主旨
     阅读戏剧作品,要在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时,要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例如《雷雨》中的冲突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的冲突,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的冲突等,在众多冲突中,究竟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呢?冲突的实质是什麽呢?
    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发展。

    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了解了戏剧冲突,把握了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以把握不同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去分析,例如,《雷雨》第二幕里有一段话,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时,鲁侍萍追问一句:“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这一“嗯”一“哦”言简意深,生动的表达出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体味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因此,体味戏剧语言十分重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一)体味人物语言
    1.体味其动作性特点。
    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
    《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就很有动作性,如“惊梦”中的一段:“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体味其个性化特点。
    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这话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体味其形象化特点。
    形象的语言易上口,内涵深,也充满着生活气息。
    《茶馆》第一幕中,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利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话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心直口快,诙趣等性格特点。
    (二)舞台说明
    阅读戏剧作品时,读者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上,忽略了舞台说明的内容,这未免使得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产生或大或小的缺憾。因此,在阅读鉴赏戏剧时,还应该仔细阅读舞台说明。
    上述方法技巧是在戏剧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来自于戏剧阅读实践又指导戏剧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若能适当运用上述方法技巧,对于我们理解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等很有好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她比幸子幸运》选段,完成1-5题。她比幸子幸运(几天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