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氦3资源量在100~500万吨之间,评估跨度很大,究竟是靠近100万吨还是500万吨?
    材料二:2009年6月16日,2009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更靠近100万吨,而非500万吨。
    材料三:“微波月亮”是由中科院空间中心姜景山院士提出的一项月亮探测计划,依据这一计划,我国已经从月球轨道上利用微波探测仪实际测量了全月的土壤厚度分布,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全月微波亮温分布数据,创建了“微波月亮”。“微波月亮”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月球起源及演变、宇宙起源的相关问题。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微波月亮”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谢睿(高中政治)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 主要考查您对

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实践及其特征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