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填空题
    ____________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____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本题信息:2011年0115期末题历史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____________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____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主要考查您对

长征的胜利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长征的胜利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5)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并以其为基点,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
(1)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2)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
(3)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彻底清算了“左倾”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从而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会宁会师纪念塔: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四十七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河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五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____________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____年1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