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侵略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是哪三次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出在反侵略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两位民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或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主要考查您对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

黄海大战

甲午中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林则徐虎门销烟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黄海大战
  • 甲午中日战争

虎门销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加强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禁烟运动:
1、背景:
(1)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影响了财政收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加深了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危及清朝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生存。
(2)“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激烈讨论。
(3)禁烟运动呼声高涨。
2、目的: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过程:
林则徐在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4、影响:
(1)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反对外国侵略的愿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英国借口禁烟运动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护鸦片走私,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5、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雕塑):



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
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具有必然性,并不是偶然的,它迟早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林则徐的禁烟仅仅只是侵略者掩人耳目的借口,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的既定政策,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他们也会寻找其他理由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政治上,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中国由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双重革命责任,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
(2)具体原因:
①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
②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2、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5)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外资入侵计划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②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买办。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国家主权部分不能自主,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时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又有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局面,同时又出现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比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
2、经过: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天津条约》影响:
1、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2、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3、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的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4、成为了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身符。
5、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且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占领北京,并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有: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以“调停者”自居,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北京条约》影响:
1、继承了《天津条约》中的系列权益。
2、天津成为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了北京的安全。
3、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4、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5、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文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干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中方 日方
参战舰艇 10 12
火炮 161 277
兵力 2052 3333
舰船损失 5艘沉没 5艘重伤
伤亡人数 1200 300

黄海大战: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
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