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五四运动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五四运动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 主要考查您对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
  •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894年11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当地的进步团体辅仁文社,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重新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坚定地走上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道路。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了广州起义,因事泄而未成。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推举了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是都没有成功。武昌起义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分裂。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刊机关:《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主革命团体: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的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林觉民、喻培伦等一百余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徐锡麟起义: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浙江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1907年,徐锡麟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女革命党人浙江同盟会负责人秋瑾联系,准备于浙、皖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就义。后来,秋瑾也被捕杀害。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重新解释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新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原则。新三民主义克服了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和彻底的反封建纲领,特别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纲领的根本弱点。它的政治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旧三民主义对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1.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2.国民党的多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为了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自持力量。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1)1921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代表的建议,同意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2)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通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政治上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组织上通过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发现相似题
与“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