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指出材料“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 主要考查您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
有利形势:
(1)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2)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目的: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国内,新政权还不稳固,经济恢复任务艰巨。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任务:

打破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全新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革命性,除旧布新,打破封锁,迅速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新中国为必须“一边倒”原因: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发现相似题
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