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诗句中“风流”一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千古风流人物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主要考查您对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古诗词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 古诗词阅读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字义:通俗的说是指字的意义、含义。
辨析是对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用法的区分。关键还是要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

常考的辨析词组:

1、
01、黯然、暗然、岸然:”,指”,也用来指,情绪低落的样子”。、黑暗。”。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从容稳重。,如、祥端、发祥”。。。注意、慈祥、祥和。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2、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不须、不必”。,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
02、表率、表帅:,指”。其中、模范”,、楷模”。。在古代汉语中,,有。”,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示”。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率,,故人们常将”。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
(1)不详细、不清楚;
(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一些常见的辨析词语: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而、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取笑人,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语意比较轻;、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①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②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③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