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琊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儿。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儿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在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1.石头慢慢“烂”掉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慢慢“烂”掉的破坏者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列宁格勒博物馆的狮身石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浇筑水泥场地时,在浇筑后常用切割机沿纵向和横向分别切割几条伸缩缝。试说说人们这样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甄引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石头是怎样“烂”掉的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 主要考查您对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石头是怎样“烂”掉的2...”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