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一 “解放”农奴图二 巴黎公社成立图三 英国殖民军队进攻德里(1)上列三幅图各反映了什么历史潮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巴黎公社
“二一九法令”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巴黎公社史实:
(一)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
(二)成立过程:
1、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三)政权性质: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四)主要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薪金最高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年金6000法郎,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革命性质: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2)革命背景: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3)革命方式: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1)革命领导者: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革命力量基础: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半无产的广大农民。
(3)胜利后措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4)革命结果: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公社失败及原因:
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失败原因:
(1)法兰西银行没有接管。
(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3)未能发动广大农民。
巴黎公社成立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公社也没有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区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长期孤军奋战;此外,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等等。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二一九法令”: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管理几大块。
它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规定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二一九法令”的签署:
1、标志: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
2、特点:
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
长时期、分阶段实施。
3、内容:
(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但是,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如,根据法令的规定,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前,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经济: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
①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
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20~40%。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②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
农民的宅旁园地可以赎取,向政府交纳约60卢布的法定赎金,六个月后即可获得所有权。赎地须得到地主的同意,赎金数以每年6%的年利率加以资本化后得出。如,每年代役租为12卢布,则赎金为200卢布。赎地时,农民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这样,作为赎金基础的并不是实在的土地的价格,而是资本化的代役租。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3)组织管理: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
(4)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的过渡期。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英国的殖民统治
印度是英国最典型的殖民国家,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增长,印度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黄麻工业、制茶业和采矿业等。印度资本处于依附地位,印度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其一,英国的高压政策。
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维护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继续推行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保护并扩大落后的种姓制度,制造种姓间矛盾,煽动伊斯兰民族主义者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采用残酷镇压和欺骗改良相结合的反革命两面策略。1919年3月在总督的授权下,英国法官罗拉特颁布了一项法案,即“罗拉特法案”。规定总督有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督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加审讯就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罗拉特法案”的实行,激起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罗拉特法案”是激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的导火索。
其二,阿姆利则惨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为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继续采取残酷镇压与欺骗、改良相结合的两面策略。1918年7月,英国殖民当局抛出了使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以此来笼络和利用印度的买办阶级、地主阶级等既得利益者阶层,分裂和破坏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罗拉特法案”激起了全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两名民族主义者被当局逮捕,随后约有三万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释放被捕者。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4月13日,五万多人在阿姆利则市广场集会,继续抗议。群众的集会是和平的,英国军队没发任何警告便下令开枪,打死近四百人,伤千余人,这就是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其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其四,1922年惨案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束。 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这一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印度的经济,特别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地区。危机中,英国垄断资本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压榨和掠夺,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30年代初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重新高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从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动的“食盐进军”开始的,他们在海滨自制食盐,号召人民反对“食盐专卖法”。印度人民冲破“和平抵抗”原则的束缚,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推向了高潮。英国殖民高层采取了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一方面镇压反英斗争,颁布特别法令,宣布国大党等不受法律保护,实行戒严,禁止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另一方面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同国大党谈判,允许国大党领导在狱中开会研究不合作运动问题,同意印度建立责任自主政府。经过斗争,殖民当局被迫改变策略,释放了甘地,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亦停止了不合作运动。
“食盐进军”是一次典型、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期间,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并因此再次入狱。二战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和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国殖民当局开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实行印巴分治。1947年,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同年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宗教纷争,开始了艰苦的“赤脚朝圣”,周游全国。1948年初,甘地在德里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印巴独立标志着英国19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但是,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给日后印巴两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内容: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
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
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2、评价: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与“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一 “解放”农奴图二 巴黎公社成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