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在1年零10个月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努力……
    ——《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日本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指出1853年在佩里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学习西方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 主要考查您对

黑船事件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日本发展新经济

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日本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黑船事件
  •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 日本发展新经济
  • 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 日本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黑船事件:

1、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日本的背景)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欧美列强窥视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日本。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被纳入侵略目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其实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窥视日本,首先是沙俄。1711年和1804年俄国两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绝。列强的多次叩关,均未能打破其锁国政策,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日本。
2、经过:
(1)1853年,佩里率舰队叩关,史称“黑船事件”;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佩里准将率领4艘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前,用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停止“闭关锁国”的政策。佩里要求幕府接受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致“日本皇帝(将军)”的国书,结束锁国政策,并缔结通商条约。由于这些军舰船身都是涂上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故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事件”。在美国人提出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国书,但要求拖延到第二年答复。
黑船事件的实质:日本人把美国军舰称之为“黑船”,反映了日本的落后,因此它是实力的挑战,是东西方发展差距的结果。
(2)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凡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等。
影响:
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
②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③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影响:
主权遭破坏,民族危机加深,迫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
日本被迫开埠通商,列强同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最终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从而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影响: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日本:

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纷纷向日本进行扩张。自1764年至1854年的91年间,欧美国家到日本进行扩张的活动有52次之多。其中最多的是英国,其次是俄国、美国,最少的是法国。沙俄是西方列强中最先向日本实行殖民扩张的国家。这些殖民扩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764~1793年),日本同俄国接触2次;第二时期(1794~1823年),日本同俄国接触8次,同英国接触8次,同美国接触3次;第三时期(1824~1854年),日本与俄国接触7次,同英国接触11次,同美国接触11次,同法国接触2次。西方列强虽各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是在迫使日本开放国禁、开港通商,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蒸汽机惊醒了太平梦”:

1853年佩里率舰来日后,发现幕府迅速答复是困难的,遂声言第二年春天来听取答复,佩里于1854年2月13日,再次到日本。这次较之上次的力量更强大。双方谈判几经折冲,最终在1854年3月31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近代的国际条约。在这之后,英国于1854年10月与日本签订《日英亲善条约》;俄国于1855年2月与日本签订《日俄亲善条约》;1856年1月,与荷兰签订《日荷亲善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日本的锁国大门被打开,结束了闭关自守的时代。从此,揭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奴役日本的序幕。由于《日美亲善条约》中没有自由贸易的通商条约,所以美国对此不很满意,新上任的公使哈里斯软硬兼施,武力威胁,经多次谈判,于1857年6月17日迫使日本在下田签订了《日本美利坚合众国条约》,美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其他权利。哈里斯仍不满足,下定决心要缔结通商条约,他以舰队的武力为后盾,一面与幕府争论,一面进行威吓,经过13次谈判,于1858年7月29日在神奈川海面上的美国“波瓦坦”号军舰上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继之,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了与此类似的条约,因为当时日本的年号是“安政”,所以,称此为“安政五国条约”。从此,不仅使日本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敞开了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损害了日本的独立主权,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三个“进一步”):

 1、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表现:开国后,西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国家和廉价工业品大量涌进日本,如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断运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如:生丝、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867年输出为1200多万美元,输入2160多万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牌价,大量套购,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
(2)影响: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
2、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1)人民起义不断:外国工业品倾销,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同时由于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起义次数剧增,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起义次数也显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发16.6起。
(2)幕府统治基础的动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产的发展,1860~1867年输入总值增加了5倍多;
②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影响: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各藩的改革虽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导致日本社会危机加剧的根源:

内因:幕府腐朽黑暗的统治、经济发展对统治基础的冲击。
外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
社会危机加剧的表现:西方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日本封建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等。


日本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8世纪中期,日本商业资本开始首先渗入农村的纺织业。商人以“换棉”(供给农民皮棉,让其在家纺成纱,再织成布,按成品数量支付工资)、“出机”(供给农民棉纱和织机,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等方式逐步控制生产者。“出机”商人进一步设立自己经营的作坊,从穷苦农家招雇“机织下女”即女工,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19世纪前半期,手工工场从纺织业扩展到油、酒、纸、糖、陶瓷、蜡烛、采矿、海产加工等生产部门,数量也不断增加。1854年,日本全国雇用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1867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丝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如:桐生的丝织手工工场达到二百六七十家,每家有织机六架至十架;足利的棉纺织手工工场,通常每家拥有三五十架织机,多的甚至达到一二百架。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开始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因而遭到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大名的抑制。但是,当时日本的工场手工业还未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反抗斗争:

自18世纪以来,农民的反封建暴动呈愈演愈烈趋势。在18世纪最初的10年中,农民起义的年平均次数仅为5.5,80年代为22.9,19世纪时农民起义次数增加,30年代起义次数达到279次,60年代前七年就达到194次。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表明两点:第一,农民的处境日趋严重恶化。这种恶化主要同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残酷性有关。第二,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日本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形成波澜壮阔的反封建高潮,这就大大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大盐平八郎起义:

大盐平八郎(1793—1837),名后素,字子起,通称平八郎。14岁袭祖父职担任大阪市下级警官,是一名下级武士。1816年在家开私塾,讲授王阳明的阴阳学说,主张知行合一,著有《古本大学刮目》等书。1836年,当地发生大灾荒,粮价飞涨,富商大户囤积居奇,大盐平八郎一再建议大阪官吏和富商救济灾民,但屡遭拒绝,使他十分气愤。他开始意识到:要想解救饥民,必须下决心以武力来推翻恶政,铲除奸商,于是着手组织起义。起义原定于1837年2月19日晚进行,由于叛徒告密,被迫在清晨仓促起义。起义者沿途炮击贪官污吏和奸商的住宅,使大阪的官吏巨商胆战心惊,他们一面开仓济民,一面调兵镇压。到下午两点,在幕府重兵围攻下,起义军虽经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难以支撑。大盐见大势已去,急忙解散队伍,率心腹逃走。3月,大盐被官兵发现后,不愿被捕受辱,引火自焚而死。大盐起义虽告失败,但却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是由下级武士发起和领导的,并主动联结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的第一次暴动,它把从前的分散、自发、局限于反对当地封建领主的农民暴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这次起义是发生在号称“金库”的重镇大阪,震撼了幕府的封建统治。



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不同:

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
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
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
a.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崛起为东方强国:

1、有利条件:
(1)国际: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
(2)国内: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紧推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表现:
(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2)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3)对外关系上,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
(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
(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
(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
(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1894年7月16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对外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1)明治政权成立之初,天皇就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2)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壮大,侵略野心迅速膨胀,很快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
(3)“大陆政策”,它确定了日本侵略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步征服世界。
2、对外扩张的表现:
(1)对朝鲜的侵略:
①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内容:朝日建交,否定中朝宗属关系,向日本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日本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特权。
影响:日本首先打开了朝鲜的门户,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到了在朝鲜的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2)对中国的侵略:
①1879年吞并琉球,并改名为冲绳县;
②侵略台湾:1874年,日本借口有遇海难的琉球水手在台湾被杀,派军侵入台湾,遭台湾人民英勇抵抗;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占了八国联军总人数的大部分。


江华岛事件及江华条约的签订:

19世纪70年代的朝鲜内部政局不稳,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1875年5月25日,日本政府派三艘军舰侵入釜山港,进行示威,接着又测量西海岸。9月20日,“云扬号”驶进朝鲜首都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然后派出小舰队,逼近江华岛草芝镇炮台。朝鲜海防军立即开炮,击退入侵之敌。“云扬号”以报复为名,击毁了江华岛对岸永宗岛上的炮台,史称此事件为江华岛事件。
1875年12月,日本政府任命黑田清隆和井上馨为特命全权正副办理大臣,率军舰六艘和3000军队,以追究江华岛事件责任为名,往朝鲜兴师问罪。太政大臣指令黑田等,此举要以强迫朝鲜政府签订开港通商条约作为江华岛事件的赔偿为主要任务。朝鲜政府在炮舰威胁下,完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约草案。1876年2月26日,在江华府签订了所谓的《日朝修好条约》亦称《江华条约》,主要内容是:
(1)首先载明“朝鲜乃自主之邦,与日本保有平等之权”,意在否定中国与朝鲜的宗属关系。
(2)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各港口,自由通商;
(3)日本有在所开商港派驻领事的权利;
(4)承认日本的领事裁判权等等。
不难看出,这是一份典型的不平等条约,是《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复制品。《江华条约》是打开了朝鲜的国门,但日本以后的侵略行径远远超出条约中的条款。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