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一一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辽宁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 主要考查您对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列宁巩固新生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农民问题、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 列宁巩固新生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 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农民问题、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

十月革命含义:

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人民在В.И.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

1、列宁于1915年8月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一理论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2、1917年2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的《四月提纲》解决了俄国革命发展的问题。他指出“革命的根本是政权问题,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一理论创新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3、列宁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于1917年10月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
客观: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主观: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壮大。有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困农民。
2、革命原因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多钟,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宁就住在湖边的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汇报工作听取指示。拉兹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俄国民众简单地为了“面包”而战。
3、深远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巩固新生政权:

(1)外交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和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就必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底,根据苏俄的国情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2)政治上,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经济上,和平建设被打断。 随着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把党的工作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并于1918年3月将首都迁到莫斯科。正当苏俄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和平建设时,国际风云突变,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对新政权展开了进攻。
(4)军事上,反击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面对国外凶残敌人的进攻,苏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军事上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列宁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时措施,并带领苏俄人民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1920年底,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1922年最终把外国干涉军赶出了国境,胜利地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含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苏俄政府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新经济政策含义: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直接过渡”政策的失败:
(1)原因:急于求成,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捷径,认为由此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部企业没收国有,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3)结果: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使其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宣布了它的失败。
2、实行新经济政策:
(1)原因:随着内战的结束,政策的失误使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演化成政治危机。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这一切迫使苏俄政府对直接过渡政策进行总结和思考,经过讨论和调查,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粮食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以及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苏俄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结果: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3、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政权、政党建设的探索。
晚年的列宁仍然不断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首先是关于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其次是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原则;
再次,列宁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例如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和加强法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列宁的逝世和对其一生的扼要评价。
1924年初,年仅54岁的列宁逝世,他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作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他用自己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新经济政策的含义及实质: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严重问题,列宁、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认识到,必须另外探索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1921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以余粮收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过渡,并很快形成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措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大力振兴商业,通过商业流通加强工农联盟;
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合作制引导小生产者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大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产量和效益;
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概括说,新经济政策就在于通过市场、商品和货币,把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其实质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它具有以市场为导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等特征。(何其颖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9页)
新经济政策虽然是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政策,但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曾对此评价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八七会议含义: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  

1、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2、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3、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4、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从党的指挥。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

毛泽东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生涯为主线,分两个历史时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情况。
1、第一个时期是1921—1927年,这段时期毛泽东主要领导工农运动,是其革命思想理论萌芽时期。
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从事建立地方党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照搬俄国“城市中心革命论”,导致单纯的工人运动纷纷失败。
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后,中共走上了同国民党合作的道路,这期间毛泽东相继参加了涉及国共合作的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由于中共二大确认了农民是民主革命主力之一,特别是1925年中共四大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因此在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湖南主要从事研究农民问题和领导农民运动。在他的领导下,湖南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他还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在深入调查和分析中国农民阶级的基础上,毛泽东认定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提出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胜利主要保证的论断。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他在广州和武汉举办两期农民运动讲习班,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和继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第二个时期是1927—1931年,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
①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内充满悲观失望情绪,革命应当何处去和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使革命面临空前的困境,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再次振奋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并揭开新探索的序幕。毛泽东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在同年秋领导了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做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决策──向农村进军。经过②三湾改编后,他率领部队开赴井冈山区,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在实践上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③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他还与朱德等人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斗争模式迅速波浪式地推向各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国情,论证了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而在理论上阐释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


遵义会议含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月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陈云、朱德、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会议讨论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明确指出,红军所受到的严重挫折,主要原因是“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造成的,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政治局常委重新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随即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途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被排挤出党的领导队伍:
①原因:在红军三次反围剿期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掌握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②危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
2、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实际上就是说明“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最终战胜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毛泽东的革命思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再次走出低谷,由胜利走向胜利。


发现相似题
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俄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