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的未来不是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聚集它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
    材料二:1871年,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在议会发表演说,称“德意志人必须把领土让给这个邻邦,把海洋让给那个邻邦,而自己留置于纯粹空谈的天空里,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完全不愿把别人推在阴暗里,但我们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位。”
    材料三:1897年,威谦二世在派舰队开赴中国时讲:“我们的海外同胞,不管是牧师或商人任何其他职业的人,应该坚定地相信,德意志帝国舰队为代表,将永远地保护着他们。不管怎样,如果任何人敢于侮辱我们,或者侵犯我们的正当权利,即就饱以铁拳……”
    材料四: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德国要恢复大国地位,成为世界主人,就必须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帐。”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话出自何人之口?“德意志的未来”指什么?请你结合史实简评“铁和血”的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皮洛夫的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叙述的史实是什么?有何结果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的奋斗》出书的十年后,希特勒是如何实践“算总帐”计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志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意志的未来不是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聚集它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当前的种种重大问...” 主要考查您对

(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纳粹政权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 纳粹政权的建立
大陆政策:
19世纪60~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为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迅速发展的原因:
1.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科技文化;
2.调整国内工业生产结构,重视发展重工业;
3.对生产关系进行积极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4.拥有稳定的政局和统一的市场;
5.充分利用外资(欧洲资本涌入;法国的赔款)
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
1.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面积广袤的殖民地是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军国家,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英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其保守的政策,导致在机械等重工业领域逐渐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赶超,其收入主要依靠对海外殖民地剥削;
2.法国: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受到比较牢固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形成了以信贷业为主的金融市场,然而在重工业领域,由于投资规模难以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被拉开差距,法国19世纪后期政局动荡,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3.德国: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交叉完成了,伴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政府积极开展发展经济的措施,鼓励发展科技文化事业,重视重工业发展,但德国改革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容克地主阶级主张对外扩张,同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4.美国: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基本扫除,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美国所在的每周受欧洲大陆影响较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会,重工业,金融业等蓬勃发展,很快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位;
5.日本:日本在19世纪前期被迫打开国门,经历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力向西方学习,主张“脱亚入欧”,日本的改革同样留下了很多封建残余,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日本妄图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也粉一杯羹,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同时,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俄国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沙皇制度的腐朽以及改革后留下的大量封建残余,俄国后期的发展十分缓慢,社会矛盾频发,俄国是帝国主义中最薄弱的一环。
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缓慢的原因:

德意志铁血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1870年击败法国使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影响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这是俾斯麦不可推卸的责任。
俾斯麦出生于于1815年一个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建立纳粹党独裁政权的关键事件,发生在1933年2月27日,柏林消防队于晚上9时14分开始接到德国国会大楼火警报告。火情同时发生在几个不同地点,但当消防队到达时,主要的议会大厅发生爆炸,燃起大火。纳粹党首脑宣称这起事件是第三共产国际策划的,逮捕了三名驻共产国际的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塔涅夫和波波夫,当时警察并不知道季米特洛夫是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在莱比锡审判时,季米特洛夫自己辩护,被宣布无罪释放。国会纵火案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籍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革命民主力量的阴谋事件。
纳粹主义的发展特点:
1.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
2.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3.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
4.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

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表现:

1.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全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2.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3.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4.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5.建立德国政治警察称“盖世太保”,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活动猖獗。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迫害和控制人民.如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
1.德国是欧洲地区遭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
2.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建立强权政府。对内稳定统治,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新分割世界。
3.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德国纳粹政权的内外政策:

1.政治上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有大约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实行恐怖统治非军事区。
2.文化上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
3.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4.军事上大肆扩军备战。
5.外交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也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和日本的影响:

纳粹的标志: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
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希特勒选“卐”字做标志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不过,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是黑色。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希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这与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撼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意志的未来不是在普鲁士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