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交通是人流、物流的桥梁,是区域资源、能源、产业联系的纽带。分析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旅客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旅客发送量与其人口数量的比值(次/人),又称为“人均旅次”。下图是我国2000年“旅客生成密度”类型区分示意图。
    材料二:“货物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货物发送量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吨/万元)。下图是我国 2000年“货物生成密度”类型区分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属于高收入高出行率的是____区域(填代号);低收入高出行率的是____区域(填代号)。从旅客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看,图中①区域和②区域的“旅客生成密度”有着密切关联,请指出有何关联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一,描述“旅客生成密度”的一般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图中,属于高产值低密度的是_____区域(填代号);低产值高密度的是_____区域(填代号)。
    (4)读材料二,指出国民经济发展与“货物生成密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河南省模拟题地理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交通是人流、物流的桥梁,是区域资源、能源、产业联系的纽带。分析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旅客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旅客发送量与其人口数量的比...” 主要考查您对

现代旅游的特点、基本要素和类型

中国的三大经济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现代旅游的特点、基本要素和类型
  • 中国的三大经济带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 是旅游的主体,为了完成旅游活动,旅游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闲暇的时间、经济条件(一定的金钱)、旅游的动机(旅游的欲望)。
旅游资源 是旅游的客体,她是十分广泛的,只要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它旅游目的的一切的自然或人文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说是旅游资源。
旅游业 是旅游的媒介,是为旅游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旅游交通、住宿、饮食、通信、购物、摄影、录象等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旅行社,还包括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如果一个地区旅游高度发达,也必将带动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其中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旅游业是二者之间的媒介。
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1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1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①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已成为大众的消费行为,旅游普及程度高,旅游业收入增长快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科技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旅游活动空间日趋扩大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除了度假观光、探亲访友外,凡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求药、大小会议、采购名产等在旅行中进行的活动,或在专业旅行途中附带进行的上述活动,都可以纳入现代旅游的范畴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据统计,在全部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约占75%。
②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行: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住:旅游饭店 
食:旅游饭店 
游:核心——旅游景区 
购:商业街 
娱:游憩区

中国三大经济带:

1、划分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划分结果(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注:两海:上海、海南;两江:江苏、浙江两广:广东、广西;两湖:湖北、湖南。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交通是人流、物流的桥梁,是区域资源、能源、产业联系的纽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