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10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读欧洲西部工业区(图甲)和辽中南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图乙是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它们都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对比两个工业区的交通条件:在工业区发展早期,A工业区主要利用               运输,辽中南主要利用              运输。(2分)
    (2)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4分)

    (3)与A工业区相同,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如     
                                     等。(2分)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2分 至少写2条)。

    本题信息: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10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 主要考查您对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政治地图
含义: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内容: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变化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及其影响
大战原因: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协约国胜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德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解体。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
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
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


区域的划分:

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如通常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
热量带;又可采用综合指标,如可以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一般来说,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又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区域的特点:

区域的特点与区域的性质、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有关。
(1)层次性,即区域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图示如下:


(2)差异性,指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内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
(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图示如下:

(4)可变性,即区域范围、区域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界线的模糊性: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
②区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地表空间。
③区划的角度、指标、目的不同,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发现相似题
与“(10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