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梁启超说:“顾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
    [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东西方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武装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梁启超说:“顾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 主要考查您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郑和下西洋
  •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1371—1435):

云南人,回族,本姓马。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外洋的一些情况。明军平定云南时他被掳,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靖难之役中,他多次立功,明成祖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1405年,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西洋:

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
(2)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
(3)明朝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明初郑和下西洋经过:

(1)时间:1405—1433年(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次数:7次。
(3)规模:
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B.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C.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
(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初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比较:

1、目的不同点:
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
(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3、郑和下西洋鲜明的特点:
(1)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2)规模大:郑和船队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3)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法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终止原因及启示

1、终止原因:
(1)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
(2)朝贡贸易违背经济规律;
(3)明末禁海的闭关政策。
2、启示:
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积极意义:

(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广泛的传播了中华文明;
(3)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古代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开放的态度,和平友好的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不计经济利益,缺乏持久的内在推动力;
(3)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更不具备近代意义。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必要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3、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4、社会根源: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
可能性: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
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


发现相似题
与“梁启超说:“顾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