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国家的大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联系的加强 ④中外互相交流的影响
    [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国家的大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联系的加强 ④中外互相交流的影响[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主要考查您对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起:

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
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狩猎占重要地位。善骑射。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
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和亲:

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

1、背景:
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     
2、结果:
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

1、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2、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

1、战国时期:
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2、秦朝:
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 ③修建万里长城      
3、西汉:
①汉初,“和亲”  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     
4、东汉:
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吕后只得“复与匈奴和亲”(《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前锋)至雍甘泉”,威胁长安。后来,匈奴又从云中、上郡南下,西汉政府又陷入惊恐。汉景帝时,匈奴骑兵仍不断南下,北方边郡不安。

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1、两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成员的战争,是兄弟民族矛盾的体现,不能以侵略和反侵略性质定性,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2、两汉时期匈奴经常南下掳掠中原地区的财产、人口,破坏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因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是正义的战争。             
3、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灾难,破坏了社会经济;但是客观上,战争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后人对汉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大战的咏叹:

宋朝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方》:“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强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万高著。”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汉昭帝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五单于并立,相互混战不休,“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单于庭和漠北广大地区。
呼韩邪单于率众迁至漠南,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的建议,决定投靠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他亲来长安,谒见宣帝,“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并“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汉书·匈奴传》),承认他是匈奴的单于。汉宣帝派军队北上“留卫单于,助诛不服”,还供给他大量粮食。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郅支单于感到难以控制局势,乃率部西去。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呼韩邪北归单于庭,临行前,他同汉朝使者约定“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匈奴传》)。
汉元帝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汉书·匈奴传》)。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昭君故里今属湖北兴山)人。当时,她主动“请掖庭令(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入匈奴后,呼韩邪单于为王昭君加尊号为“宁胡阏氏”,认为匈奴得之,国以安宁。他们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后来是匈奴的右日逐王。昭君的子女,以及她在内地的兄弟,也都为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做出过贡献。昭君出塞以后的几十年里,“边城晏(很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③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④汉武帝以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之半岛南下,绕过今天的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⑤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路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力。

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①东亚文化圈的范围由中国大陆地区不断向整个东亚地区扩展,影响不断深入。
②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③以商贸为主,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④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两汉对外关系概况:

地区 国家 内容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文化交流互补学习
东亚 朝鲜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马、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南亚 越南 出:铁器牛耕技术、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珠
西亚 安息 使臣往来 优越地理条件从事转手贸易
欧洲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大秦王安敦遣使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 

1、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达;
2、张骞出使西域为中西交通沟通起了决定性作用;
3、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广东沿海港口——沿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圈。
2、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三韩:

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国。据《后汉书·东夷传·三韩传》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这里所谓“国”,指的是当时的部族)……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wèi)貊(mò)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后来中国古代史书又把它译为百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

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据《后汉书·东夷传·倭国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长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为王。”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西传,以其优质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古罗马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钢铁制品能同中国的产品媲美。   
中国的丝绸驰名世界。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西方把中国叫做“丝国”,古希腊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其字音就是由“丝”字派生而来的。2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在《希腊纪事》中写道:“赛里斯人制衣服的纤维材料则不是用植物外衣制造,而是另有如下不同的方法。赛里斯人国内有一种昆虫,希腊人称为‘赛尔’,但赛里斯人自己则给它别的名称。它的大小是最大甲虫的两倍,但在别的方面,它却像树下结网的蜘蛛……这种动物的产品是一条细丝,缠绕它的脚下。”6世纪时,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的《战争史》记载:“某些和尚从印度来,闻悉查士丁尼皇帝素怀夙愿,欲使罗马人不再向波斯人买丝……他们说,在印度各国的北方,有一个叫塞林达的国家,他们曾在那里度过漫长岁月,确实懂得可能在罗马人国土内产丝的办法。……于是他们又一次到塞林达去,把虫卵带回拜占廷来,并照上面说过的做法,使卵蜕变成虫,这种虫就饲养在桑叶上面,从此,在罗马人的土地上就能够生产蚕丝了。”

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一说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东北部,一说在今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西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境内,一说卑谬附近,一说蒲甘城附近,一说曼德勒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民俗略与珠(今广东琼山)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而耦。……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厚遗黄支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一说为今新加坡皮散岛,一说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部的皮散岛,一说今马来半岛上),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一说今斯里兰卡,一说在今印度南部),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发现相似题
与“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国家的大统一 ②生产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