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省会城市中,不属于京广铁路沿线的是(  )
    A.石家庄B.西安C.长沙D.武汉

    本题信息: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省会城市中,不属于京广铁路沿线的是( )A.石家庄B.西安C.长沙D.武汉”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的海洋资源

陕西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的海洋资源
  • 陕西省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分类之一。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我国的海洋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中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中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渔场形成有利条件:
1.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
2.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也使营养盐类丰富。这样就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饵料。

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原因:
1.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2.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该海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3.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4.位置适中,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我国的主要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我国海洋资源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资源保护对策:

1.禁止过度捕捞,做到用养结合;
2.防治海洋污染。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海底资源丰富的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陕西省: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和长江流域中部,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省地理主要信息:
1.陕西省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2.陕西省气候多样,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3.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4.陕西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纺织服装等是陕西工业的支柱产业。
5.陕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陕西还是我国的革命圣地。重要的名胜有华山、兵马俑、延安革命圣地等。

陕西省地形图:


延安宝塔山:

冬暖夏凉的窑洞: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甘肃和宁夏,居住人口达4千多万。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波,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见图),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我的导师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