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学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停顿。
    (2)连一连。
    去  里  五  八   亭台    枝


    lǐ  qù  bā  wǔ    花    座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李建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1)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停顿。(2)连一连。去 里 五 八 亭台 枝lǐ qù ...” 主要考查您对

拼音

标点符号

词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拼音
  • 标点符号
  • 词性

字母:
1、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例如“学”(xué)这个音节中的x就是他的声母。
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以a、o、e、i、u、等元音字母开头,那么这个音节就没有声母,也就是说他的音节的声母等于零,称他为零声母音节。
爱(ài)没有辅音,我们就称它为零声母音节。
2、韵母: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韵母,就是指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
例如“限电”(xiàn  diàn)的“iàn”就是韵母。
3、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4、声调:
声调也叫音调,表示汉字读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它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 ˊˇ ˋ”表示。
声调符号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音不标。
5、隔音符号:
隔音符号的作用就是“隔音”。汉语拼音方案所规定的符号——’,必要时放在a、o、e前头,使音节的界限清楚,不致混淆。
如:皮袄pí’ǎo,西安xī’ān。


读轻声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  
(2)助词“着,了,过,地,得,们”等读轻声;  
(3)名词后缀“头,子”等读轻声;  
(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表趋向的动词做补语时读轻声,如“太阳升起来了。”中的“来”读轻声;  
(6)方位词,如床上、公园里;
(7)名词、代词后的趋向动词;
(8)量词“个”“些”。


常用的拼读方法:
①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②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③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④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标调规律:
有a不放过,(即韵母(也可说元音)中凡是有a的,标在a上。如lao,标在a上)
没有a找 o e ,(没有a,但有o 或e的,标在 o 或e 上。如lou标在o上,lei标在e上)
i u都有标尾巴,(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上,gui,标在i 上)
单个韵母不必说。(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
有a标a
没a标o e
i u并列标在后


拼音历史
古代: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标点符号及用法:

名称

标点符号

用法说明

举例

句号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陈述句。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

问号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感叹号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啊,那么光明的世界!
用于感叹句或者祈使句。 你给我滚出去!

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冒号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老师说:“汤姆是一个好孩子。”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菜架上摆满了蔬菜:菠菜、芹菜、西红柿……

分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 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书名号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
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教委主任亲自撰写了《<少年文艺>》发刊词。

  省略号

……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多种动物。
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顿号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铅笔盒里有铅笔、尺子、橡皮和圆规。

引号

“” ‘’

  表示引用的部分。 爸爸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的词语。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整天吃吃睡睡不干活,你可真“勤快”呀!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
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问:“老师,‘垂头丧气’的‘垂’是什么意思?”

破折号

——

表示解释说明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0年6月1日。
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
表示声音的延长。 老师大声喊道:“预备——跑。”

标点符号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有时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丶),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1919年11月29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词性:
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词性分类: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
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
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 (问
数量)、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词类的意义及语法特点:
(1)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2)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
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