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井冈山》③《甲午风云》④《血战台儿庄》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鸦片战争》②《井冈山》③《甲午风云》④《血战台儿庄》[ ]A.①②③④B....” 主要考查您对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台儿庄战役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台儿庄战役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
1、国内:
(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
(2)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
(3)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2、国外:
(1)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2)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3)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2、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
3、直接原因: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被英国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鸦片战争英雄人物:
关天培、陈化成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41年5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
盘踞在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三元里奸淫抢劫,村民鸣锣告警,奋起抵抗,当场击毙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
5月30日凌晨,三元里和附近乡民五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进发。英军奔出四方炮台迎战,群众按照原订计划,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把敌人引诱至三元里以北的牛栏冈。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早已埋伏好的群众利用该地丘陵地带的有利地形,立即发动猛攻。手持锄耙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人数越来越多。侵略军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被重重围困在牛栏冈一带,这时大约正值中午。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面对武装的群众,龟缩在里面的英军无法冲出重围,只好派出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番禺知县赶来替侵略军解围,他们以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解散群众队伍。英军乘机撤出了四方炮台,得以逃脱。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场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放弃攻打大城市,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决策中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胜利会师。
2、过程:
(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还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历史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第一次历史性转移。从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事件:
 


井冈山会师(油画):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1、背景: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
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而日军数据为伤亡11984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意义: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 是没有根据的。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