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开放与融合,更多地利用国际经验。探究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发展的原因,美国文化产业运作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将最好的文化产品流向市场,为社会认识和接受,进而影响民众。在运作过程中,采用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并行方式。前者重在开拓产业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开拓产业资源过程中,不断吸取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并通过不断演进形成现在的美国文化。后者重视科技投入和运用,刺激市场消费,因而使它长盛不衰,并渗透全球,成就美国文化霸权地位。
    材料二:文化的培育、生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把公益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分开来发展,文化与教育协调发展等,始终要尊重文化工作者的意愿,尊重文化创造的规律,扶持、支持民间的文化活动。不能用行政权力、计量手段制订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数量,更要防止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下,按长官意志匆忙炮制文化产品,把粗制滥造、昙花一现的产品当成官员的政绩。人为地设计方案、繁琐的行政管理,并不能自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材料一中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对我们有何经济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赵子昊(高中政治)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开放与融合,更多地利用国际经验。探究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发展的原因,美国文化产业运作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在市场竞争机...” 主要考查您对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政府职能及作用

政府工作准则及工作要求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市场调节
  • 宏观调控
  • 科学发展观
  • 中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政府职能及作用
  • 政府工作准则及工作要求

市场经济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资源的优化配置含义:

使资源的利用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树立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
知识运用: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原因

作用

平等性 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原则) 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竞争性 价值规律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法制性  协调处理矛盾 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 竞争的必然结果 优化资源配置
法制性协调处理矛盾 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竞争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特征:

 

原因

作用

平等性 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原则) 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竞争性 价值规律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法制性  协调处理矛盾 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 竞争的必然结果 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

①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②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③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④结果: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宏观调控含义:

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

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含义 内容 实例
经济手段 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十一五规划,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整准备金率。
律手段 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物权法、反垄断法对矿难责任人绳之以法。
行政手段 通过国家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 卫生许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分类: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宏调原则: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宏观调控的创立: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基本介绍: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地位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引进来” 含义:

“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走出去” 含义: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倾销与反倾销含义:

①倾销:指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
②反倾销: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

对外贸易含义: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贸易平衡 的含义:

A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B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C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

走出去

区别

含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原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等

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内容

引进来的内容: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的内容: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联系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①“引进来”:
A“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B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C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②“走出去”:
A“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B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C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遵循和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投资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把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②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④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⑤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⑥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对外开放与入世:

(1)世贸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2)入世是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入世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对外开放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贸易保护主义背离经济全球化趋势,违背世贸组织的宗旨和非歧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等原则。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建设职能中的公共服务的区分:

(1)作用的方式不同。
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是直接的,国家行使这些职能就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健 康、协调、稳步发展。
社会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此公共服务强调政府履行义务,强调政府的服务性,突出政府的主导、主动作用,强调公民的权利。
(2)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国家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服务对象是企业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社会公共 服务职能的服务对象是公民。

政府职权、政府职责和政府职能有何区别:

政府职权是指法律赋予政府机关的权力。我国政府的职权是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赋予的。政府职权通常称为行政权。
政府职责是指政府因拥有法律赋予职权所产生的责任。这体现了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应发挥的作用。
总之,政府职权、政府职责和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材用“政府职能”概念来落实课程标准的“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及其作用”的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主要职能

具体内容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 护国家长治久安 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 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
⑤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组织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②组织和发展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⑤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⑥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1)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是相对的,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
(2)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3)政府职能不同于国家职能,要分清执行职能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不能行使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主体:

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政府的组成部门及 其派出机构,比如国务院、某自治区人民政府、某县教育局、 某街道办事处等。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组织、群众团体、 人民政协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都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正确区分两个“公共服务”:

(1)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各有侧重。
(2)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里的公共服务专指为经济建设提供的服务,如对企业、对农民的信息引导、技术服务、政策指导等。
(3)我国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侧重社会生活方面,强调通过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于政府职能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
(3)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职能一定要分清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是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或人民政协,则不属政府职能。
(4)我国政府的有限性: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政府是有限政府,不是全能政府,不能承担社会生活中所有的职能。
②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有限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2)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直 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以宏观调控为主,是间接引导,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政府应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市场能自行调节的问题,社会和公民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政府不需要插手,政府切实履 行自己的职能,把应该管的事情真正管理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造福于民。

我国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及作用:



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1)二者紧密联系,宗旨决定原则,是原则的依据;原则体现并服务于宗旨。
(2)二者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都体现和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原因:

(1)从国家性质角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从政府性质角度看: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要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旨,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二者紧密联系,宗旨决定原则,是原则的依据;原则体现并服务于宗旨。
(2)二者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都体现和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区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三个表现: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了为谁服务的问题;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了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
三者共同统一于政府的工作过程中。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要求和体现:

要求 体现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 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 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 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 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 懈做好事

全面把握公民求助的途径: 

(1)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发展电子政务,设 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求助或投诉的意义:
①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政府工作准则: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开放与融合,更多地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