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背景材料: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认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谐社会的内容与要求体现了九年级思品课本中的哪些观点?(写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是得到充分体现的。
    ●人与自然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民族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与国家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尽到促进和谐的责任。
    ●在家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期末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背景材料: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 主要考查您对

亲子关系

师生交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党的基本路线及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民当家做主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亲子关系
  • 师生交往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党的基本路线及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人民当家做主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依法治国
  • 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②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④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家庭结构:
核心(父母+未婚子女)、主干(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单亲、联合家庭
家庭结构的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家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的关爱:
①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③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因此家庭存在家的存在有其重要性:
①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
②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③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①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②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③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

父母的奉献: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孝敬人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①父母对家庭的贡献
②父母对子女之爱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①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
②父母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③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父母是如何关爱子女的
①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②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③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观点: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对家的理解)
①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②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理应受到孝敬: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②我们应该以爱回报: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子女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义务。

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什么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为什么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孝心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家庭和社会都做出过贡献,在他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际,做孙子女的更要献上一片孝心。这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孝敬。
教科版:
①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②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艰苦朴素,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③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事事想到父母,主动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④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长大后,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关心父母。
青春期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特点:
①情感上的疏离。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不如以前那么亲密了。
②行为上的脱离。由于这个阶段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过多的干涉和控制。
③观点上的差异。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喜欢自己判断和评价,不愿意接受现在的观念和规范,他们对于昔日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进行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常常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
④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孩子会逐渐地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先前未曾觉察的一些缺点。

成长烦恼产生的原因:(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①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
②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

产生代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差异)
①进入青春期,我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变成“大人”。但是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儿”因此,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误解、矛盾和冲突。
②由于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③在这个时期,我们喜欢探索,争论和批判,同时缺乏足够的理智。因此,我们往往会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又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代沟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各种社会都存在。它可能是一步就能迈过的小溪,也可能是较难跨越的天堑。然而,人类正式在“代差”中,传承着文化,实现着进步。 

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如何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产生反感。具体表现有: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用极端的办法处理矛盾;等等。
①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
②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难免有误区。
③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
①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
②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自己。伤害自己,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

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
①我们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会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区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和不安的特点是影响中学生与父母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就会感觉和父母沟通存在困难,从而影响与父母的沟通。
③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
④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①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②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a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b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
c与父母交流和沟通。

如何才能改善与父母之间的父系
①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②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建议。
③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
④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怎样与父母架起理解的桥梁
①要亲近父母,跨越代沟: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②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化解“爱的冲突”重要途径是——沟通,心与心的沟通。通过沟通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 交往和沟通有利于良好品格、良好行为的形成,促进个性发展,学会分辨是非,有利于我们提高能力和健康成长,还能促进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交往和沟通需要:
①要有诚实和积极的态度;
②其次还要学会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技能

怎样同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同父母平等交流的方法)
①理解父母也有情绪不佳的时候,不苛求他们。
②学学“冷处理”:面对父母的批评与指责,哪怕父母当时冤枉了自己,不急于抢白,不急于辩解。
③坦白地讲出自己的心里话,不因为害怕父母批评自己而回避某些话题(如学习成绩、与班里同学的交往、对老师的评价等)
④主动和父母交流。“逆反”的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
⑤找出一个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如书信交换、每日书笺、周末话题、餐桌谈话、画漫画等)共同交流。
⑥尝试以幽默的方式、轻松地与父母交流。
⑦在父母面前不压抑也不过分放纵自己。
⑧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体现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上,他们适当地过问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是必要的。
⑨要让父母了解自己内心的三个动力:一是“干些什么”的欲望;二是得到信任的需要;三是能作出选择的渴望。

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实际经验有:
父母关心我们的成长,渴望了解我们的情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父母及时知道我们的情况。 与父母沟通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最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①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
②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
③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
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
⑤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基本技法就是
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分担责任讨论问题,达成共识 
①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父母。要理解父母的“唠叨”,要理解父母殷切希望,要理解父母也有烦恼。
②学会与父母沟通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要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另外,作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的态度。
③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平时最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我们就要主动向父母汇报这方面的情况。虚心听取父母的批评建议。多和父母聊聊天,缓解她们工作中的压力。和父母开展一些有利于感情交流、心灵沟通的活动。同父母一起讨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
面对亲子关系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使用正确的应对措施: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的“唠叨”?
①理解父母的苦心,忍耐、控制自己的情绪。
②平时要尊重父母,跟父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③找时间好好跟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如何对待父母的严要求?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冲突是什么;
第二步,进一步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
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涉及的各种方式;
第四步,判断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
第五步,确定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式;
第六步,检验最终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

与父母交往的艺术:(与父母交往有哪些窍门?或如何与父母交往?)
①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②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③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④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要宽容。
师生交往:
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每个同学都希望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老师的关怀与鼓励,获得进步的动力。

良好师生关系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①有利于身心发展;
②影响学习质量;
③有利于我们学习交往,掌握交往技巧。
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 
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老师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工作内容:育人和教育)
苏教版:
①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天真纯洁的学生交往。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修养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③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传统师生关系
“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引发了师生交往的重重障碍。

新的师生关系:
①老师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在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在班级活动中,老师让学生锻炼自我管理,学习做活动的组织者;在思想交流中,老师让学生谈想法,自我反省,自我严格要求。
②学生对老师要求的变化:希望老师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更大空间发挥想象力;喜欢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尊重、信任、帮助和谅解。
③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尊重和理解老师;积极协助、配合老师的工作;有问题主动与老师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获得表扬不自满,受到批评不气馁、不抱怨;体谅和宽容老师,对老师工作中的疏忽、缺点,应善意提出。
新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①老师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②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③老师为我们扫除心理障碍;
④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
⑤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生;
⑥老师的工作辛苦繁重,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
师生交往中的几种误解:
1、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他们教育我们是应该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尊重他们。
2、老师冤枉了我,这说明他对我有成见,我再也不愿意听他的课了,也不想和他说话。
学会与老师沟通和交往:
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社会关系。我们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学会与老师沟通和交往才能保证学习正常进行。这就需要
1、让老师了解
①上课积极发言。②有疑问及时向老师请教。③积极参加集体活动。④多与老师直接接触。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尊敬老师:
①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
②感激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③与老师交往时,谦虚、恭敬、有礼貌。
④关心、体谅和帮助老师。
陕教版:
①尊重老师的劳动;
②对老师有礼貌;
③尊重老师的人格,维护老师的尊严;
④正确对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⑤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①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②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a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b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c原谅老师的错误。
③掌握与老师交往的礼仪:a礼貌待师b注意场合c勿失分寸
教科版:
①客观认识初中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③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
④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
陕教版:
①理解老师,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理解老师,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②让老师了解你,适时地表现自己,相互了解是顺利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条件。
③尊重老师,是消除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和增进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基础。
④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建立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学会与老师交流与沟通:
①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②理解老师,帮助老师解决困难
③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④虚心请教于老师,促进教学相长
陕教版:
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面对老师都要坦诚地谈出自己的观点,让老师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
②有些问题要把握和老师谈话的时机。比如自己学习之外的私人问题一定要在下课以后找老师面谈或写信。
③不强求老师对自己格外关注。
④学学“冷处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不因老师的批评而懊恼,不也必因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
⑤每位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主动同老师探讨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⑥如果老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出错,最好以委婉的方式提出来。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也难免会遇到摩擦,这就要求我们
1、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①当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冷静思考,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比如,根据当时的情况,向老师作出解释,说明情况;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能不分场合与老师顶撞;不能对老师不理不睬,背后议论老师;不能对老师产生嫉恨心理;一不能采取消极态度与老师对抗)
②当发现老师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可以而且应该给老师指出来,这也是爱老师的表现,但态度要诚恳,方式要恰当

2、理性应对师生交往中出现的对立、争执和冲突,
①停止争辩,保持冷静,让情绪降温。
②反省自己,查找自身原因。
③陈述事实,让老师明了情况,取得老师的理解。
④请他人帮助分析,寻找解决办法。
⑤寻找时机,真诚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化解矛盾。

向老师提意见的技巧:
1、把握时机。一般来说,老师在全神贯注地讲课或者讲话时不要打断,那样会影响老师的思路,干扰教学进度,甚至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可以等老师把一个问题讲完,或者讲课结束之后,再找机会与老师交流。
2、语气平和。我们在向老师提意见时,应用商量语气口吻,用交换意见的语气进行。不能不尊重老师,甚至让老师在学生面前丢面子。
3、坦诚相待。在提意见时,应该客观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说话要有分寸,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方式恰当。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写成信或者字条寄给老师,也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心和主张。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初级阶段的含义: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需要100年时间(1956——2050左右)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①城乡市场非常繁荣。
②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
③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显著。

我国的社会巨大变化:
百姓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人们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已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举例:①原来穿衣颜色单一,而现在衣服五颜六色,追求时尚。②原来人们只是吃饱,而现在追求吃好、绿色消费。③原来人们一般住平房,现在多是楼房。④原来人们骑自行车,而现在多是摩托车、小轿车。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余钱用于各类投资;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表现: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②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③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已建设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④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举例:①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并获金牌第一;②神舟六号、七号发射成功;③青藏铁路全线贯通;④嫦娥一号探月成功;⑤研制大飞机。
我们身边的变化有哪些?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表现:
中国的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我国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旅游休闲走进人们的生活并迅速发展,反映了:
①人们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⑤坚持改革开放。
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人们的辛勤劳动。
⑧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⑨坚持科学发展观。
⑩ 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国家和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

认清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①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②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③把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地位:兴国之要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地位:立国之本
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
①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④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地位和作用: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为了更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921年党诞生时(一大):马列主义;
1945年党的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它。
一,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政治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基本路线三位一体的主要内容,都正确地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以人为本,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①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人为本;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
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
从国家的角度:
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举例说明:
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
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
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
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2.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
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3.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2.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

四.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1.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2.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国家”。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另一方面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民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国家,只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去管理国家事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 
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它们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的代表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对人民负责,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同时,他们要受人民监督,按人民的意愿办事,人民有权依法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由人民群众依照法定程序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分别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以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他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
人大代表 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做主权利认识误区:
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能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点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其合理性.
(2)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等,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是保证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着我国国家性质.
(3)再有,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所以,题目观点是片面的.

人民当家作主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农村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当家作主。保持农村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青少年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
②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宪法。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监督宪法的实施。
3、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6、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9、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
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1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1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2)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3)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4)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重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依法治理社会秩序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依法治国目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主体:广大人民
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依法治国关键:执法必严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要求。

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①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
②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以德治国的内容:
我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大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目的: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法律的遵守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更加遵守法律。公民道德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②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障。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使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加规范。
③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如何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1、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政府依法行政,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社会事务,行使职权,才能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懂得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重要性:
①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②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③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本要求:
①学法,懂法,树立法治观念。
②自觉守法,法律规定的一定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③学会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具备:
①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②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③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尊重法律与追求公正的关系:
①法律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代表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
②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青少年具备哪些法律素养?)
①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
③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
④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
⑤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⑥我们应该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了解青少年学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①认真学法,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②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学法、守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②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富民政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怎样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①平等不等于平均;
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
③平等和效率的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及现实意义,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扶贫开发计划等。
实施扶贫济困的意义: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贫困,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②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个青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③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关键是要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振兴经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好快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税收的含义、作用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含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
作用:
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③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富而思源的表现及意义:
表现: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意义:先富起来的人,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他的内容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健康文化: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腐蚀人们的灵魂。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
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的态度。
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如何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危害:
学好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报违法行为。


发现相似题
与“背景材料: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