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     ]

    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
    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本题信息:2012年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闫盼盼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D.和平...” 主要考查您对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日建交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万隆会议
  • 中日建交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是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
(2)二是英、美、苏三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
(3)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2、手法:
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3、目的:
(蒋)为内战准备时间,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毛)尽全力争取和平,揭露蒋反动派的假和平的阴谋。
4、成果:
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是对于人民君度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虽然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仍未达成协议。
5、意义:
(1)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国民党被迫成为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要在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地位。


重庆谈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2、提出: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
1954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亚政府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亚非会议也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万隆会议的性质: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
1955年 
2、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内容:
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问题。 
4、“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万隆会议:

《中日联合声明》:
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后,新任日本首相田中角为了实现自己的竞选宣言荣表示充分理解中国政府的“复交三原则”(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废除《中日和约》),中国政府也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同年9月25日,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访问中国,会见了毛泽东,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等人,商讨了两国恢复邦交、发表联合声明及其他事项。9月29日上午,两国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日本的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和中国的周恩来、姬鹏飞在声明上用毛笔签字。
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前天”:“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两千多年的汉朝就开始友好交往,唐朝是两国文化的高峰期,既有来到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又有高僧鉴真的东渡日本。在古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两千年的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彼此的文化营养和文明成果。
中日关系的“昨天”:“五十年对立”
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1937年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人民饱受痛苦,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的辛辛苦苦创造的“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
中日关系的今天:“时而和平时而对立”
1972年,日本首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进行的首次正式访日。
2006年,日本首相不顾中韩人民的反对,参拜供奉着二战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冷淡期。
2006年-2008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开始“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中日关系官方缓和。
2008年5月21日,中国汶川发生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在民间缓和。
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即时援助,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看法。
2013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开始不明朗化。

总结:

1.“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平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2.“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抗日战争日本失败。
3.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感情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
4.双赢才是王道。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理性的选择和最佳方式。

田中角荣访华:

发现相似题
与“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