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先进思想如同冲破黑暗之光。以下 是近代中西方思想的结晶,观察后回答问题。
    西方:人文主义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
    中国: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
    (1)“人文主义”和“自由平等”在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得以倡导和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在上述关键词中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哪三次推动历史进程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贵州省中考真题历史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先进思想如同冲破黑暗之光。以下 是近代中西方思想的结晶,观察后回答问题。西方:人文主义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1)“人文主...” 主要考查您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文艺复兴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 文艺复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的实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上。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通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直接联系起来,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变法培养人才;顽固派则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持“中体西用”,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不同点:
①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②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⑤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背景:
(1)武昌起义后,腐朽清政府已经无法维持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得到了列强的赏识。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向革命派进攻。
(4)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经过: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前期(1915-1918)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后期(1919-1923)
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共产党的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恩格斯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还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成为第一国际的领导人。


《共产党的宣言》所论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
1.指出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2.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
3.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党派,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党,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服务;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少数资本家和富人利益的党派,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基础:
1.由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


我国早期《共产党的宣言》的封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本身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在回英国的途中,来到德国的科伦,当他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地拜访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对他却十分冷淡。这是因为恩格斯在柏林和几个主观唯心主义空想家有些来往,马克思怀疑他也是这类人物。虽然恩格斯说:“我很久以来就期待着这次会见……”,可马克思只和他说了两句话,就独自埋头看起文章来。恩格斯很失望,由于烦恼,下楼的时候竟把珍贵的手杖都折断了。
后来,马克思看了恩格斯在英国发表的一些批判空想主义的文章,发现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对恩格斯很钦佩,就写信给恩格斯。当恩格斯第二次拜访马克思时,受到马克思热情、诚挚的欢迎。从那天起,俩人成为永不可分的亲密朋友和战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俩人不得不分别居住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二十年时间里仅有几次偶然的短暂的见面机会,但他们几乎天天通信,交换对政治和自然科学的看法。曾经发生的误解,不但被共同理想消除了,而且随着为争取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岁月的延长,他们的友谊变得牢不可破。
后来,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中也发生过矛盾。1863年初,恩格斯的妻子玛丽不幸病逝,马克思因为另有急事,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同情和关心。为此,俩人曾产生“疙瘩”,但是,他们都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接连六次通信,坦率地交换意见。恩格斯批评马克思“冷冰冰的态度”,马克思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也作了必要的解释。恩格斯在信中深情地说:“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马克思逝世后,能够整理他的手稿,出版他的遗作的,只有恩格斯一个人。在马克思逝世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恩格斯果断地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整理最后两卷《资本论》,并亲自把它出版。这两卷《资本论》里凝结着他的劳动,闪烁着他的智慧。没有恩格斯,最后两卷《资本论》不可能问世。恩格斯却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第二提琴手而且我想我还拉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提琴手。”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伏尔泰:

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其尖锐的批判封建宗教神学思想,主张为知识,科学和理性服务;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伏尔泰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主要著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等。

孟德斯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有《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是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国家权利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明确的划分了三权的职能范围,阐述了分立的原因。孟德理论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更为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直接采用。

卢梭: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有: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同时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进一步提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人民是国家权利的最终体现者,人权最终必须通过立法权来保证;教育方面主张通过“自然教育”来取代经院式教育。著作有《论人类不同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
启蒙运动的实质:
启蒙运动的实质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理论准备。
启蒙运动思想家主要思想: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对比: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宗教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
5、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影响到其他领域,促进近代科技进步。
伏尔泰:


《人权宣言》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首脑。他自己不仅亲自撰写了有关哲学、历史和应用科学的条目一千多条,而且还经常到工匠作坊去观察了解各种机器、工具的结构和性能,写出条目,托人详细绘制成图象。在狄德罗的领导和组织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这部著作,针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宣扬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等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直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百科全书派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标志着法国的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狄德罗出生于法国的朗格尔,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学校受过教育。19岁时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因为他不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学医或学法律,父亲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他只好自谋生路。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磨炼了自己的斗志。1743年,他认识了卢梭。1745年,他应出版商之请,开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杰出的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散步》、《论盲人书简》等,宣传了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结果被关了3个月。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此,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参加《百科全书》编写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唯物主义者,他们的中心寓意是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为称心如意的居住之地;世界上的罪恶都是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他们认为迷信、成见和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点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1751~1772年,《百科全书》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补了7卷。《百科全书》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狄德罗还是法国18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拉摩的侄儿》等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在戏剧艺术、文艺批评和美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1784年7月底,他在家中的桌边突然逝世,他女儿听到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步传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的实质:
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

1.强调人性的解放,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追求自由,主张以人为中心。
2.强调人自身品质的伟大,反对封建教会的桎梏,主张人人平等;
3.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重视现世生活,注意解放人的本性,反对禁欲主义等宗教思想禁锢人性。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显著;
2.意大利商业城市众多,拥有雄厚的财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3.意大利地处古罗马中心,保留了大量古典文化精髓;
4.新兴的贵族主张摆脱封建束缚,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的解放,强调人的自身的价值。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条件: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2.新生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提升自身阶级水平;
3.古希腊罗马世俗文化成为文艺复兴的天然素材;
4.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需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开道。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背景:

1.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思想愚昧;
2.意大利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积极希望打破思想桎梏;
3.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4.14世纪蔓延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思。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2.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当中不乏同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4.为社会创造了一批经典的的文化财富,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5.推动了社会政治学说的发展,为以后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6.过分的解放人性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蔓延。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成就:





四、自然科学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亲原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因与黑党领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迁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这里出生。以后又经过几次搬迁,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
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
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发现相似题
与“先进思想如同冲破黑暗之光。以下 是近代中西方思想的结晶,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