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连线题
    孙武 《道德经》
    张仲景 《史记》
    老子 《离骚》
    司马迁 《伤寒杂病论》
    屈原 《孙子兵法》

    本题信息:2006年期中题历史连线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孙武《道德经》张仲景《史记》老子《离骚》司马迁《伤寒杂病论》屈原《孙子兵法》” 主要考查您对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

思想家老子

百家争鸣

司马迁和《史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
  • 思想家老子
  • 百家争鸣
  • 司马迁和《史记》

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合成一体,编织成瑰丽浪漫主义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以造型宏大,音质齐全优美,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说明在春秋时代,中国音乐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吸收了楚地民歌的精华并融合古代神话传说,形式活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

屈原其人: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生活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仅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屈原。后来怀王被囚秦国至死。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谗害,并遭到放逐。公元278年,秦攻破楚国首都,屈原对楚国未来深感绝望,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屈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但正是这坎坷的政治命运,他那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篇章。


老子: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著有《老子》。他认为事物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而治”,统治者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


老子的学说和思想:
1.关于“道”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删除了“天命”学说。
2.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关于“无为”的思想: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要求统治者不能胡作非为,不能以严刑峻法来威逼百姓。


思想家老聃(石雕)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的特征: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学说对当时统治者最有用的原因: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的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的叙事特点:
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3、《史记》之后,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逐渐取得了独立地位。


《史记》:
 

关于《史记》思想体系:
1、表现了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2、表现了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3、所表现了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4、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发现相似题
与“孙武《道德经》张仲景《史记》老子《离骚》司马迁《伤寒杂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