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2: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3: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2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2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偶然与必然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材料2:商务与碰撞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 主要考查您对

鸦片战争

“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鸦片战争
  • “海禁”与“闭关锁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特点:

1、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为主,英国是先锋和主力;
2、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特权(俄国还有扩大领土目的);
3、经济手段:商品输出为主,还有掠夺原料、走私鸦片、贩卖华工、早期资本输出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发动者是英国。因为中国禁止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英国发动战争,故叫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伙同法国,在美国和俄国的帮助下再次发动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和鸦片没关系,但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加上这场战争和鸦片战争的间隔时间不是很长,因此传统上把它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所扩大。
1、侵略的力量
鸦片战争是英国独自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出兵,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美国学者德涅特在《美国东亚外交史》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2、时间和规模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投入兵力4000多人,虽然曾经侵略到天津的白河口,但战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10月开始,到1860年10月结束,长达四年,投入的兵力比鸦片战争多的多,最多的时候达到25000多人,侵略的势力从沿海一直到北京。
3、结果和危害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接着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了中俄《爱晖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美、中法、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具体来说,
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歌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爱晖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重大破坏;
《天津条约》增开10处商埠,比《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多,加上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十六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地域上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中国的北方沿海各省,由长江口向腹地延伸,列强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协定关税的规定,大大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使得清政府不能有效地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反而成了外国侵略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出口的工具;
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得外国烟贩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使中国享受不到对等的权利,同时由于利益均沾的规定,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任何国家都享有此待遇,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得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开始向半殖民地化过渡;
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中国由在《南京条约》丧失领海主权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也加强了对中国内地的侵略;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别是传教权的规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规定的宗教侵略的继续扩大,自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鸦片”一词的由来 :

鸦片俗名大烟,是一种毒品。那么,鸦片一词是如何得名的呢?
鸦片是用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一词。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发现相似题
与“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