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文化部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新闻工作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工作的“走转改”活动是一次从思想、观念到作风、机制的深刻转变,必须在文化创作实践中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到实处,创新思路、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贴近生活,把“走转改”活动与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创作精品力作的水平和能力。
    材料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只有在“走”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和“改”,这项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文化工作坚持“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的生动诠释。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新闻工作为什么需要“走转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期末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文化部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新闻工作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工作的“走转改”活动是...” 主要考查您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提醒: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大众文化含义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化生活的可喜变化和存在问题:

可喜变化 存在问题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对策 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可喜的变化:
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令人忧虑的现象:
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俗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
③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

把握大众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克服的误区:
(1)只有通俗、流行的文化产品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是具有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高雅的和通俗的等。
②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而不能仅仅以是否通俗、流行为标准。
③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大众文化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在历史上,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征而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那种文化状态是很有局限性的。随着近代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和传播的快速化,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于是被称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则要强调两方面:第一,文化要贴近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第二,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可见,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差别的,不宜将二者混同。
(3)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阐释。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的。
(4)“人民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思想等,这种文化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不能将两者混同。
(5)大众文化中既有文化的精华,也可能包含庸俗和糟粕的成分,不能将大众文化等同于先进文化。而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当然是先进文化。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它是多。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全局和全过程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相互依赖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升华: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文化部召开“走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