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网络文学是指在网上发表并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继网络音乐、视频、游戏之后,网络文学已成为第四大网络娱乐类应用方式。网络文学以其简单快捷的特性,猛烈地冲击着通过立意、起草、修改、出版等程序,经较长周期才能完成的传统文学。
    (1)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推动文学的发展”。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网络文学创作没有任何的门槛,作者的写作状态相当自由。这样可能会产生非常有思想的、犀利的、有独特表达和表现的好作品。但也会因为依靠点击率而谋利等因素,造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大量的文化垃圾。
    (2)请你从价值观的角度对网络文学创作者提几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是指在网上发表并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继网络音乐、视频、游戏之后,网络文学已成为第四大网络娱乐...” 主要考查您对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文化创新的途径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1)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具体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地位 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从传统文化

作用

自身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醒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在回答有关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时,可以变通地从这几个角度提出,还可以从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分析。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提醒: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总之,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关系: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和共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对本民族文化批判继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因为每一国的文化都有良莠之别。优秀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决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时,也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创新的途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嘲笑前人的幼稚,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妄自菲薄。
(2)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坚持真理,走历史必然之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则是正确的原则。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
(2)联系: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


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①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
②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2)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

正确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才能的大小影响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为此,就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有助于人们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原理内容: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是指在网上发表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