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本题信息:2003年高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 主要考查您对

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
  •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理性与启蒙的含义: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所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同时也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启蒙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事件与时间 背景 内容 指导思想 性质 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对神学世界观,肯定人性 人文主义 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强调人权、法治 理性主义 推动人从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

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17-18世纪 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政治上: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主义 
(4)内容: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5)概况: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其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科学实验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神学说教;在科学的启迪下,一些思想家们相信人的理性,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法则。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
再次,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授时历》:

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授时历》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耕细作。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