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主幸福 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同志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这场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先生”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场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一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表现之一就是其革命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创新。试概述“先生”革命理论的最重大转变是什么,并简析其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文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 主要考查您对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的提出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辛亥革命
  • 三民主义的提出
  •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含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概况: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浸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④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2、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3、经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114月,广州起义

1911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行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

191110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2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结果:

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


辛亥革命主要集中在南部原因:

1、革命形势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城市,未与农村相结合,缺乏稳固的基础
2、革命势力南多北少,东部沿海强于广西部内陆(原因:东部和南部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北方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东部和南部最早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和条件:
(1)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
(2)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3)孙中山广泛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
(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4)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评价:
(1)进步性:
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
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起义: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
2、民权主义中都主张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享有的范围很空洞,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中都主张平均地权,但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民生主义更多地关注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总之,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1)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说,联俄因而获得国际支持,联共因而能把革命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扶助农工”因而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参加革命使革命获得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马林讲了话。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它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同年8月对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会议决定只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比评价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
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重要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