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1) 材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2)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确难以实现,在什么时间喜获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1) 材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 主要考查您对

“海禁”与“闭关锁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海禁”与“闭关锁国”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 经济特区的创办
  •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工商业。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口用消费品一律专购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经久不衰的抵制口货运动,作用很大。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实业救国”的影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④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根本原因) 
3、表现:
①轻工业发展较快;
②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③纺织业的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④面料是第二大工业; 
⑤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4、影响: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原因: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发展程度有限。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大大超过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煤量的75%,拥有全国纱锭总数的46.7%、布机的59%。日本控制了中国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②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经济特区: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特色: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
1.特区的经济性;
2.政策的特殊性;
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
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经济特区之“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经济特区内政府采取的税收刺激的办法:

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司税率仅为15%。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将逐渐减少至33%)。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高达33%,外资企业在赢利后头两年享受免税待遇,在随后两年中减税50%。


特区的设立:

(1)五大特区:1980年起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离港、澳、台较近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3)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5)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设资金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有多项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使用等优惠政策。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也很“特别”:
(1)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
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
物价改革;
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
证券市场;
企业产权转让;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
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等等。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
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国家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88年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27个,中部地区10个,西部地区12个)。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积极探索,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并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1)全方位,是指对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3)宽领域,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

1、国际方面:
①20
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
、国内方面:

①“
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
、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外向型经济”战略:

1、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
2、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影响:
①“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③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
④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内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其目的主要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即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在开发区内对投资者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内的经济成分以中外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工艺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各沿海开放城市已不同程度的筹建或建成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濒临港口的新开发区,多以老市区为依托,发展港口加工工业较为有利。其基本特点是:
1.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
2.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
3.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
4.产品以外销为主;
5.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
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1.6亿。
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向型经济:

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外向完全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
1、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台湾。
2、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
3、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香港。
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高技术企业:

1、从事以光电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
2、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
3、以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材料为主的新材料技术;
4、以核聚变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技术及以深海采掘、海水利用为标志的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
其特点是:
1.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2.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
3.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4.区域密集。高技术企业往往集中在一些智力密集的特殊区域内,比如美国加州的“硅谷”;
5.高风险。由于高技术的复杂性、尖端性、发展变化的迅速性以及高技术领域内异常剧烈的竞争,高技术企业往往要承受比普通企业大得多的失败风险,而它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效益却是巨大的。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步,是开发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浦东开创的众多“全国第一” :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