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心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根据这首歌,回答下列问题:(1)从大革命失...” 主要考查您对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农民问题、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
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八七会议含义: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
1、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2、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3、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4、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从党的指挥。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
毛泽东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生涯为主线,分两个历史时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情况。
1、第一个时期是1921—1927年,这段时期毛泽东主要领导工农运动,是其革命思想理论萌芽时期。
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从事建立地方党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照搬俄国“城市中心革命论”,导致单纯的工人运动纷纷失败。
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后,中共走上了同国民党合作的道路,这期间毛泽东相继参加了涉及国共合作的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由于中共二大确认了农民是民主革命主力之一,特别是1925年中共四大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因此在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湖南主要从事研究农民问题和领导农民运动。在他的领导下,湖南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他还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在深入调查和分析中国农民阶级的基础上,毛泽东认定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提出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胜利主要保证的论断。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他在广州和武汉举办两期农民运动讲习班,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和继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第二个时期是1927—1931年,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
①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内充满悲观失望情绪,革命应当何处去和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使革命面临空前的困境,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再次振奋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并揭开新探索的序幕。毛泽东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在同年秋领导了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做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决策──向农村进军。经过②三湾改编后,他率领部队开赴井冈山区,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在实践上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③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他还与朱德等人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斗争模式迅速波浪式地推向各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国情,论证了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而在理论上阐释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为什么要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国锋坚持“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从6月到11月,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十一届六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迅速展开。
1981年6月27—29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简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原作,经过多人修改,最终由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审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是邓小平等人对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等人主张的“两个凡是”理论进行的抨击,标志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始。该文于1978年5月10日首次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上。次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发表于头版。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数日之内,该文传遍全国。该文全文7000余字,主张:
只能依靠社会实践检验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恩列斯毛诸位革命导师都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此文的发表开始,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最终动摇了华国锋统治的理论基础。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当然,依然存在著“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错误倾向。这是“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必须坚决打碎。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党内外绝大多数人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当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汪东兴在有的场合批评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思想的”,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但是,这一讨论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的积极支持,讨论在全国逐步开展。从6月到11月,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发表文章或讲话,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亟待重建,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工作亟待恢复。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自此开始创立。
2、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原有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3)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概括起来分成两步走:
其一是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式;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对外开放
(1)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进一步拉大,为了少走弯路,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智力,有必要开放;
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底子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资金不足问题大大束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引进国外充足的资金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政策:
加强友好往来;
派遣留学生;
先后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经济特区,开放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和先后建立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后,在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外国的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进入我国;
其次,极少数人想摆脱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也浮出水面。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
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第一,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第二,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
1989年,中国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到南方考察,在从武昌到深圳、珠海和上海的路上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内容: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并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的论断;
第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是主要要防“左”。
第四,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第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些谈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影响极为深远。
与“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心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