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遵义东路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101厂内,苯酐装置车间发生连续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事后查明连环爆炸的直接原因是:当班操作工停车时,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误操作导致进料系统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101塔,引起T101塔、T102塔发生爆炸,随后致使与T101、T102塔相连的两台硝基苯储罐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着爆炸现场火势增强,引发装置区内的两台硝酸储罐爆炸,并导致与该车间相邻的55号罐区内的一台硝基苯储罐、两台苯储罐发生燃烧。苯胺中毒可造成意识障碍、抽搐、严重溶血性贫血及肝、肾损害,重症者可至死亡。低浓度的苯亦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是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11月13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出公告,由于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预测近期饮用水源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为确保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政府决定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四天。市政府联系周边省份,由供水车为市民供水。黑龙江省还从省长基金中拨出1000万元专款用于事故应急。国务院对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极为重视。温家宝总理指示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监测,提供准确信息。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均已派出专家现场协助当地政府共同应对此次环境突发事件,力争将污染损失降到最低。由于中俄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2005年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信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温家宝总理在信中强调,保护跨界水资源,对两国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中方对此次污染持负责任的态度,中方已经并正在采取措施,重申愿与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消除灾害后果。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学过的责任、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围绕松花江水污染一事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曼丽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遵义东路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101厂内,苯酐装置车间发生连续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 主要考查您对

对集体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对集体负责
  • 对社会负责
  • 对自己负责
  •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 可持续发展战略
集体主义的含义: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的表现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小团体主义:
实际上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腐蚀集体。其特点是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及大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③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
③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
④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需要从多方面周全地考虑并作出妥善处理。

为什么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怎样维护?
①国家荣誉是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体现。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②维护国家的荣誉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维护国家利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决不能为满足个人或局部的私利而丧失国格和人格,丧失民族气节,做出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


新主人翁精神:
传统的主人翁精神的含义是强调每个人的集体属性,强调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不要忘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如果脱离集体就失去了生存的 土壤,因此,在一个单位里,在社会上生存,要发扬主人翁精神,要热爱集体,要把集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只有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体的发展之中,个人才是集体的真正主人。
    认同观点:《新主人翁精神》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传统岗位的主人翁精神之外,增加了一层意思,它在继续强调传统集体精神同时,从个人价值的角度,分析每个人无论从集体的角度、或者从个人的角度讲,自己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都应该为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集体负责,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对集体负责。
    联系实际: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和集体对立起来,片面地认为集体的事跟我关系不大,认为学校是大家的学校,把自己工作当作集体的事,大家的事,当做学校的事来做,因此视工作为包袱,做工作怎么简单怎么做,能应付则应付,以把工作做了为标准,而不是做好做到位为标准。很多时候我们以工作忙、工作冲突为借口,将一些工作应付了事,其实是对工作、对集体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我们把每项工作都当作自己的事,把每位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去耐心细致地教育,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好呢?
    反思重构:把集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只要形成决议了,就要当做自己的事认认真真去做,这就是新主人翁精神。把任何工作都当作分内事来做,而且把它当做事业去做。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确定明晰的奋斗方向,树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努力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道、高效之路,把教学的创新和实践看作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且享受着教育探求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对事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对集体负责。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社会是一张大网,我们每个人就是这网的一个结点,与我们相连的每一条线都是与他人交往的结果。
我与社会的关系:
①每个人搜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②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③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陕教版: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①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
③个人离不开社会。

中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①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
②关心祖国建设事业,关心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③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献计献策等。
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联。我们要主动去发现,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热爱社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你身处困境的时侯,不要悲观,不要抱怨,积极努力,求助社会,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但社会生活中也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够给予同情和关心;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够伸出援手;在共同的事业中能与他人合作;在利益面前乐于与他人分享。

亲近社会的方法:

①关注社会:
A、关注国家大事;
B、关注身边的小事。
②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A、遵守社会公德;
B、遵守秩序和规则,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C、爱护公共设施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A、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
B、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的去帮助救援;
C、参加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作用:

①有利于祛除孤独寂寞,形成完善的人格;
②能促使人乐观向上,愉悦生活;
③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就业难,贫困,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被污染,权力腐败和社会犯罪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个公民的长期努力。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我国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我们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或树立忧患意识)
①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可以成为我们服务社会的起点。
③我们要学习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也成为一名乐于奉献社会的小志愿者。
我们应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
①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②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 

中学生应怎样参与社会生活:
①参与社会生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宣传;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与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为灾区捐款,捐物;清理城市的“牛皮癣”;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
②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就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就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总之,一方面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重要性)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将增长社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品德,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发展;
对个人:
①知识: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②能力:有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有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他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对社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既培养社会责任感,又能帮助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青少年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①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②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③亲近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④我们青少年学生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务社会,有所作为。
⑤青少年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⑥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我们的成长非常有益。当我们长达成人后,暮然回首会发现,我们的茁壮成长,正是由往日这一串真诚美好的小事构成的。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时候我们做错了事是因为无知,有时候却是明知故犯。我们需要努力做好事,避免做明知是坏事的事,在各种环境中控制自己的言行,善于纠正自己的缺点。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①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公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
②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受到人们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罚。
③一个勇于承担道德义务的人,会情不自禁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以天下为已任,甘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光增彩。
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①信守承诺
②自觉认错

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①信守承诺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②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兑现承诺。兑现承诺远比作出承诺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想方设法来兑现承诺,这样才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③信守承诺会获得回报,守诺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在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和温暖;你诚实可靠的形象会使你获得别人的信任,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誉;在践诺的过程中,还会增强自信,使你的自尊得到满足,并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①生活中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人的行为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有善良动机下的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分,有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之分。
②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不作为,是指行为人的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未实施的行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义务而不履行。
③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的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三思而后行:
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引导与调控的过程。
②对自己行为负责,就必须在行动前,对行为进行选择。
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重视行为中的及时调控。
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在对行为后果的自省及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上。

怎样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①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③在做一件事前,预先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

我做事我负责:
①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②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就要控制自己,坚决不做。
③如果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损失,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学会承诺:
①学会承诺,就必须在作承诺时量力而行。
②学会承诺还要求在承诺之后尽力而为。(在我们践诺的过程中,由于当时许诺的环境条件变了,当初许下的诺言已无法实现,这时理解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许诺人或受诺人都要理解对方。)

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作用:
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
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原因:
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
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
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
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
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
原因: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不断增加,工厂、居民区和汽车等将越来越多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后果:大气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也严重损害着人类的健康。
措施:
①增强环保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③加强综合治理,走防治结合道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
家庭: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社区:保护鸟类,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传环保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50小事:
1 使用布袋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节能型灯具
23 简化房屋装修
24 修旧利废
25 不随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27 不乱占耕地
28 不焚烧秸杆
29 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31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32 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33 不捡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动物
35 少使用发胶
36 减卡救树
37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38 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39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4O 不用圣诞树
41 不在野外烧荒
42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3 不乱扔烟头
44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45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46 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47 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8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49 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50 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
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
从国家的角度:
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举例说明:
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
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
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
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2.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
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3.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2.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

四.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1.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2.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发现相似题
与“2005年11月13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遵义东路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