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07年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六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
    材料二: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1)结合材料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至少写出其中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要求回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查在校园中不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做法有哪些?(要求回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就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中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宋晓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2007年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六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 主要考查您对

规则:道德、纪律、法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规则:道德、纪律、法律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规则:
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
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行为规则要有助于一种秩序的型构,必须满足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个人遵守这些规则;
第二,个人运用这些规则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而这些个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那些确立这些规则或有权修正这些规则的人所不知道的。

规则的重要性:
①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②规则保证我们的学习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③规则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安全、和谐和文明。 
生活中常见的规则:
①“落棋无悔”是下棋游戏和竞赛的规则。
②“越位犯规”是足球赛场的规则。
③“红灯停,绿灯行”是车辆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
④“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是行人必须遵循的规则。

规则的分类:

①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规则。如家庭规矩、学校规则、社会规范等。
②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学习归则、运动规则等。
③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规则,如经济领域的规则、日常生活领域的规则、政治领域的规则、文化领域的规则等

规则的其他分类:
①正式规则②非正式规则③强制性规则④非强制性规则。
正式规则:社会制度、体制、法律、规章制度、守则和纪律等。
非正式规则: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
强制性规则:国家和地方的法规等。
非强制性规则:《中小学生守则》、农村社区的乡规民约、各种风俗习惯等

各种规则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
道德规范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对于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纪律是社会团体为维护团体利益,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定。
与道德、纪律等行为规范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一下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与纪律规章、道德、宗教戒律的、区别:(教科版)
法律由国家制定并认可。道德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是自然形成的;
纪律规范是某个单位制定的;章程是某个组织制定的;宗教戒律是宗教组织制定的。
所有的规则都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律靠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和监狱等)保证实施。
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本单位或本组织的行政力量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信仰的力量和宗教纪律发挥作用。

道德与规则的区别:
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强有力地维护秩序,规范行为。

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教科版)
纪律、法律等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也保障着人的权利和自由。
如果说规则是堤坝,自由则是堤坝中的水。没有了堤坝的约束,堤坝中的水不仅会泛滥成灾,而且自己最终也将干涸于广袤的田野中而不复存在。
因此,只有内心甘愿接受规则的约束,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反,无视规则、违背规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规则与秩序的关系:(教科版)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哪里有规则,哪里才有秩序,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反之,哪里没有规则,哪里就没有秩序,那里的生活和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没有规则,就无法游戏;
没有规则,就无法上课;没有规则,就没有正常的体育比赛;
没有规则,就没有有序饿交通。没有交通秩序,我们甚至连按时上学都得不到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②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社会生活秩序方面:到学校滋事闹事,打110报假警,打120、119电话玩。
公共场所秩序方面:在广场、街头乱扔果皮废纸,在影剧院、展览馆吵闹,购物付款不队。
交通秩序方面:闯红灯,乱穿马路、开车超速,超载运输。

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社会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小事做起;要自觉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①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
②要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行为。
③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惩处扰乱、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解“一米线”的作用。
“一米线”是为保护他人隐私、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设立的。

世界贸易组织的含义、基本原则和宗旨:(教科版)
①含义: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一个通过规范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的组织。
②基本原则和宗旨: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他律的含义、表现:(教科版)
含义:个人的行为由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规则支配,而且是被动或被迫接受的就是他律
表现:要求“你必须怎样做”“你应该怎样做”“你不应该怎样做”或者“不许你怎样做”
自律的含义、表现(教科版):
含义:个人的行为由自己的要求或内在的规则支配,主动、自觉约束自己就是自律
表现:“我应该怎样做”“我不应该怎样做”“我愿意怎样做”“我不愿意怎样做”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自律
①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个人独处或者没有外部约束和监督得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慎独”,注意修养,自觉遵守规则,做到心中有规则,心中有纪律,心中有法律。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③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新时期(改革开发以来):“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人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为了保证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历史传承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文化精神的创造也是如此。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例如,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对近代、现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自由指它能‘自我规定’),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3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民族精神的自觉性表明,被民族成员普遍知道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一定就是民族精神,必须既被认同又被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是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历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整理、提炼、加工过的自觉的民族精神,历代的哲学家经过不断努力,“把民族精神由一种朴素意识和共同心理而提升到理论形态,从而使民族精神深化和强化,由自发走向自觉。”’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不同的民族精神之间具有相互交流、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根本性质。民族精神虽主要是以本民族成员的实践为主要源泉,但也l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物质环境,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原则、思想、理论。当然,这一过程是泥沙俱下的,随着文化开放进来的文化垃圾可能和广义民族精神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结合。优秀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对域外同族外籍后裔和其他血统的民族成员都有吸引力、感召力,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不同文化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冲突表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地域性,融合表明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营养,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当人类历史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后,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形成,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物质生产和交流成为世界性,于是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开始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要想继续处于封闭的状态,则是不可能的。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魂。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本质。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分清中华文化民族性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分析:
(1)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引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误区二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分析: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说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要性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它们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古代、近代、当代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历史给了我们哪些昭示:(历史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④落后就要挨打;
⑤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从国家的角度说:
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主心骨;
②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④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
从青少年的角度说:
①认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包括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学好各门功课,从中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③我们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远大志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举例说明:
①阅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读物;
②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③学唱爱国主义歌曲;
④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⑤参观革命圣地;
⑥参加升旗仪式等等。
民族精神代代传小故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听到这道国歌,使我谈起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个话题。
歌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歌声是我们甜美的乳汁;歌声是我们进步的号角……歌声还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在歌声中送走昨天,拥抱今天,向往明天。蔑视苦难,战胜苦难,把苦难踩在脚下唱着歌前进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最懂得自由的可贵,知道友谊的价值,希望爱满人间,盼望世界和平!和平是灿烂的阳光,和平是嘹亮的鸽哨,和平是盛开的花朵,和平是心与心的相连!我们少先队员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小使者……是民族的骄傲。
静以修身、俭以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古训,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是我们少先队的作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是我们少先队员的准则。妈妈用抒情的摇篮曲送我进入梦乡;老师用美妙的歌声把我们领进知识的殿堂;队会上,朝气蓬勃的歌声使伙伴们的心连在一起;节日里,热情奔放的歌声和我们共度欢乐时光。
最美好的景色是校园的晨曦,最重要的责任是勤奋地学习。我们就像贪吃的孩子把智慧的乳汁吮吸,我们就像强壮的健儿在知识的海洋游弋。我们远大的理想在蓝天、在穹宇,我们宏伟的事业在脚下、在大地。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愿祖国的江山永远美如画,但愿“民族精神代代传!”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2007年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