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把整个学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儿童7岁入学。对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经学课时最多。为什么经学课在当时设置那么多课时呢?这种设法有什么弊端呢?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中学生,你会如何培养自己?为什么?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你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把整个学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儿童7岁入学。对普通中学的...” 主要考查您对

新式教育的开端(废除科举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新式教育的开端(废除科举制)
《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的评价:

《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但是,它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如经的课时最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仍然是立足于做官,这是它的局限性。


由科举制产生及发展历程理解科举制被废除的必然性:
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与管理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和骄傲。它形成于隋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与教育体制成熟的表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也达到顶峰,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使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病便成为了社会关注度焦点之一。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