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要拍摄一部《1933年的世界》的纪录片,以下场景可以选择的是①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政府总理②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开始推行新政③伪满洲国在东北建立④电影院放映...” 主要考查您对全民族的抗战
罗斯福实施新政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全民族抗战背景:
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反蒋:
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
逼蒋抗日
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联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电影艺术产生与发展:
1、主要条件:
①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③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历程:
电影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它是: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⑤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⑥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⑦二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条件:
科技革命;
电影艺术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
2、历程:
电视节目的内容极为丰富,电视传播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电视艺术称为“第八艺术”。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②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③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④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⑤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⑥二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影响:
①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②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过影视艺术的产生看现代科技的影响:
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
电影的发明:
1881年,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发明了电影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工作原理是:把分解照片一张张地洗印在玻璃上,以同等间隔顺序贴在玻璃圆板的周围。又在同样大小的金属板上,对着照片的位置开个窗口。
1885年,美国人发明赛璐珞胶卷。接着,爱迪生把这种胶卷应用于电影,他制造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原理和现在的一样,能用胶卷连续一分多钟拍摄分解运动的照片。
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放映机。其工作原理是:运动的胶片从带有凸透镜的窗口通过,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正面时,正好电灯闪亮又立即熄灭,下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时,电灯又闪亮和熄灭,如此不断反复,胶片上的画面放映出来,好像物体在连续不断地运动。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爱迪生向人们展示了他所发明的放映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当时它只能供一个人看。
后来,美国人詹金斯在胶片的两侧穿一连串的小孔,卷绕装置的爪插入孔中拉引,当一格格的画面来到透镜正面时,使之瞬间停留,这时快门打开并立即关闭,这样,放映的图像就更清晰。胶片的卷绕装置和快门同时由马达驱动,每秒可输送胶片6格、18格。这样,电影的影片、摄影机和放映机已经齐备,现代的电影设备终于完成。
1895年,法国里昂的两位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设计了一种手提式摄影机和一种把动画图像投射到宽大银幕上去的机器。同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普西尼大街租了一间地下室,摆了几十把椅子,为交费入场的观众首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电影。电影史专家们就把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处女作为1908年拍摄的《陶丽历险记》。之后连续拍摄了《命运线》《最后一点水》《良心的报复》《世界的心》《痴情的苏西》《赖婚》《恐怖之夜》《林肯传》等。其中他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25年,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
1908年,他进入爱迪生公司当演员,随后转到了白渥格拉夫电影公司,后来当上了导演,很快地成为该公司最主要的导演,负责编导大部分的影片,到了1913年,他共导演了四百多部影片(每部十几分钟),实际上用遍了无声电影的所有的技巧。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场面,而是镜头(一个连续拍摄的画面)。格里菲斯意识到,电影与戏剧不同,可以有效地控制观众的视野,更可以不受限制地频繁更换场景,因此电影可以也应该抛弃强求时间、地点和行动之统一的戏剧三一律,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有机的剪接,自由地支配空间和时间。
格里菲斯发现,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角度、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不仅可以有效地叙事,而且可以有效地抒情,从而操纵观众的反应。比如远景、全景镜头可以使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镜头则会迫使观众投入戏中;缓慢的长镜头会带来宁静,快速的短镜头则能制造紧张。格里菲斯还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由于电影用大屏幕放映,后排的观众和前排一样可以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由于电影可以通过近景、特写镜头突出演员的表情,电影的表演就没有必要像戏剧表演那样夸张、造作,因此格里菲斯认为电影表演应该含蓄、自然,不能让观众觉得是在看戏,而要让观众误以为银幕上的角色就是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他还认为,电影不应该只是用于娱乐,还可以有严肃的主题,可以用于表达影片作者(导演)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进行批判。这样,他就从各个方面为电影艺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卓别林: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5岁时,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得到观众的喝彩。
8岁时参加了兰开夏儿童团即一个儿童戏班子,作过巡回演出。
11岁开始在成人剧团中演各种配角。
1913年,卓别林第二次赴美。这时,电影已成为美国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制片厂迅速发展。这一年,卓别林被美国启东滑稽电影制片公司看中,受聘为电影演员。
1914年1月16日卓别林初登影坛,担任了影片《谋生》的主角。这一年,一个穿着肥大短靴,松泡泡的裤子,紧绷绷的上衣,戴着圆顶小礼帽,留着一小撮胡子和用一根弯手杖的丑角,迈着鸭子步出现在美国电影《威尼斯儿童汽车比赛》中。从此这个名叫夏尔洛的银幕形象,风行世界七十余年。卓别林最著名的影片,多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间拍的。那是无声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作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所以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
卓别林为了取得电影创作的自主权,1919年4月与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组成联美公司,拍摄了《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等卓越的影片。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公然下令移民归化局,不准卓别林重返美国。卓别林从此移居瑞士洛桑继续从事电影创作和写作。出版过《我的自传》《我的从影生活》等书。
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逝世,享年88岁。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世界新技术挑战推动了量子力学和微电子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靠无线传真将声音、形体诸因素合成的活动图像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艺术——电视。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电视的人,很多人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贝尔德。
1888年,他出生于英格兰,从小就有发明家的丰富想象力,青年时代当过助理工程师。当时,意大利人已发明了无线电,但科学家们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无线电能远距离发射和接收,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个想法给贝尔德很大的启示。于是他根据光电转换原理,把钻了许多洞的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图像扫描。他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通过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它转换成电流,然后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发射给一米以外的接收机,再变成图像。这就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电视机——机械圆盘电视。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台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发射,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电视播放机构——电视台,这段时间为电视的初创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进入了第一代——黑白电视时代。这时期的电视不仅改进了初创时期存在的录像、录音、接收等技术,而且开始重视电视内容的艺术性。
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彩色电视节目——这标志着电视正式走进彩色世界。
196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电视转播站,使英、美、法能进行跨洋性试验转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转播。
20世纪70年代,电视进入了第三代——电视多路广播。它使电视节目化,大大提高了电视频道利用率和电视播映质量。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艺术家及优秀剧目,还出现了电视连续剧;另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及对电视文学的创作改编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重大事件:
(1)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3)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3、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4、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1918年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封建残余意识、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被肃清,一有机会就顽强地表现出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
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魏玛政府的无能日益不满,魏玛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惟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所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而且,双方均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 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
与“要拍摄一部《1933年的世界》的纪录片,以下场景可以选择的是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