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③然而,我____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本题信息:2005年天津高考真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②小王设计的方案...” 主要考查您对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关联词语

补充句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 关联词语
  • 补充句子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主要考察正确使用近义词、成语、熟语,题型多为选择题。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1、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2、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3、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4、成语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5、格言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6、警句

警句,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着使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


惯用语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
3、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而且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谚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格言: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偏信则暗”(《资治通鉴》),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成语:

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


使用对象配错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妍;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汗牛充栋”,形容图书很多。不用指金玉之类。
③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人称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人称或角度不当

褒贬颠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当中国女排捧回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弹冠相庆”指旧时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了,带有贬义。

搭配不当

例①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①“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模仿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不同朋友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一些容易弄错意思的成语和熟语:

差强人意:“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万人空巷:人都聚集在一起,至使街巷都空了。形容哄动一时的盛况。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久假不归:假,借。长久借用不归还。
间不容发:谓两者之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亦谓天衣无缝,没有破绽。
惨淡经营:惨淡,极思极虑状。经营,规划安排。形容苦心规划或苦心经营。
罪不容诛:诛,处死。意谓判处死罪还抵偿不了罪恶。
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之意。谓意趣、兴致低落将尽。
吊民罚罪:吊,安慰。抚慰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极极贫穷。也作:不名一钱。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比喻不敢说话。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细大不捐:捐,舍弃。谓大小都兼收并蓄。亦作“细大无遗”。
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
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河东狮吼:意思是“比喻悍妇发怒”。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从谏如流:谏,直言规劝。接受直言规劝,象水从高处顺流而下。
真知灼见: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虫,虫书,秦书八体之一,西汉学心童必习的小技。
东涂西抹:随意下笔作文。多用作自谦之辞。也指形容胡乱删改他人文章。形容到处乱写乱画。
千虑一得:谓愚笨人的考虑,也会有可取之处。后多用为自谦语。
敝帚自珍:自家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特别珍视。喻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爱惜。


关联词语定义: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

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关联词语大全:

一、并列关系

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1)并列复句常由分句直接组合而成。
(2)并列复句有时借助关联词语组合。并列复句分为三类:
1.平列并列:平列并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时并存。
2.对照并列:对照并列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反。
3.解注并列:常用关联词有“这就是说、换句话说”等关联词有: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二、选择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分列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常用
“与其……孰如”、“其……其”、“非……则”、“且”、“抑”、“将”等关联词语,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的情况,并表示从中有所取舍。
选择复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已定选择和未定选择。关联词有:
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还是……。

三、转折关系

转折复句中(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转折复句的特点
1.句法结构上互不包含.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3.停顿是复句分句和分句之间的重要标志关联词有:
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却、不过、然而、只是、不是...而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四、因果关系

指正句和偏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句子。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因果复句分为说明因果句和推论因果句两类。关联词有:
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五、条件关系

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复句分为一般条件句和无条件句两类偏句提出条件,正句指出这种条件产生的结果。一般条件句又可分为充足条件句和必要条件句。
①充足条件句: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表示这种充足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②必要条件句:偏句是正句成立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必要条件,正句提出的结果就无法成立。
无条件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无条件句必须成对使用关联词语,常用的合用关联词语有: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总)(总是)”等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六、递进关系

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递进的类型
①一般递进:复句的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一般递进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而且、并且、甚至、更、还、不但/不仅/不光/非但……而且/还/也/又/更、不但/不但不...反而/相反还"等;
②衬托递进:前面分句表示否定,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衬托递进关系常用
“尚且、何况、反而、尚且……何况、别说……连/就是”表示。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

假设关系

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那么”“就”“便”等配合使用。假设复句分为一致假设复句和让步假设复句两种类型。
1、一致假设复句:指分句所表示的假设和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就成立。
一致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就、那就、那么、那、则、便、的话”
合用:“如果(假设、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使、要是、若是、若、万一)……就(那就、那么、那、则、便)”。
2、让步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先提出一种假设的事实,并且退一步承认这种假设的真实性,后一分句转而述说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让步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也、还”;
合用:“即使(即便、就是、就算、纵使、纵然、哪怕)……也(还)“再……也”。
3、一致假设与让步假设的区别一致假设与让步假设的区别在于:一致假设中条件和结果总是一致的,而让步假设则不强调一致;一致假设的偏句重在假设,而让步假设中偏句被当作一种事实陈述,假设的意味较轻。关联词有:
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八、取舍关系

关联词有: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承接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一……就……、……首先……然后……、……便……、……于是……、……才……、……接着……。


句子:

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残缺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补充句子整理:

题目: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其实天不暗阴云终要散,其实,其实,其实路不远一切会如愿,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为你祈祷,请你保重每一天。(设计此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善于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答:回答此题要在揣摩并把握住加点句子的基本特点之后,才能去模仿、创造。
首先加点句子前半句先描述一种有利于达到好结果的条件,像“其实天不暗”“其实路不远”;然后后半句写出其最终所达到的结果具体是怎样的。
其次前半句的描述是以否定的形式来表达的,像不说“天很蓝”,而说“天不暗”;不说“路很近”,而说“路不远”。既然如此,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两个基本特点。比如可以这样来仿写: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其实山不险条条路可攀。
从此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们揣摩语言,善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模仿这些特点进行创造性地表达的素养,是很差的。一大批同学的仿写丝毫看不出与例句有什么形式上和内在的联系。
例如:“其实水不流动湖终要干”“其实天不晴一切会晴朗”“其实树叶上没叶子也是棵树,世界上没有恨一切会和平”“雨不停彩虹终会现,道不平一样会凯旋”“地不绿白雪终要融化,太阳不升起黑暗终要消失”“表不转时间终要走,冰不化小溪终要流”“其实水不多,一壶刚够喝”“雨不停终归会有伞”“其实考不好,没什么大不了”。


补充句子注意:

语意求关联:

即补写的句子与原句在语意上相互联系,表达共同中心,形成和谐语境。

修饰词的添加:

在句子的主干上从不同的位置一次比一次增添得更具体。扩句时注意不能另加主干,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和句型。同时还要注意在修饰限制词语后加上正确的“的”“地”“得”。


完整句的组成情况:

1、一个完整句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子。这种句子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就是他(它)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如:同学们学习。小鸟唱歌。(谁)(做什么)(什么)(做什么)
(2)“谁(什么)”+“是什么”的句子。这种句子也是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告诉别人前面所说的“他”或“什么”是什么。如:李洋是学生。这座楼房是工人宿舍。(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
(3)“谁(什么)”+“做”+“谁(什么)”的句子。这种句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
第二部分是“谁”或“什么”所发出的动作行为。
第三部分是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物。如:小明复习功课。王强帮助同学。(谁)(做)(什么)(谁)(做)(谁)

2、我们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必须注意两点:
(1)平时我们所用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只由基本成分组成,句子成分多时容易造成遗漏,这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句子的基本成分,然后再增添附加成分。如:天花板上挂着吊灯。先确定了基本成分,再增添附加成分: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2)句子写完以后,要多读几遍,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基本成分是否齐全;这样就能保证我们所写的句子都是完整句。


发现相似题
与“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赏读古...”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