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比较A、B,______处温度较低,_______处气压较低,引起这个环流形
    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那么A、B中城区是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中纬度环流侧视图,则A处为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
    (4)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___________为海洋,在水循环①~④各环节中,我国的夏季风
    应属环节____,能直接给陆地补充淡水的环节是____。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华北平原的深厚土层
    都与环节____有关,此环节称____。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等措施来调节其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减少
    洪涝灾害,通过________等措施改变其空间分布,以解决一些地区水源的不足,坡地造林可使其流
    速_________,下渗量_________,从而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效益。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比较A、B,______处温度较低,_______处气压较低,引起这个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热力环流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水循环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热力环流
  •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水循环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气压分布大小的判断:

(1)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2)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造成近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海洋,于是风就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下图所示:

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如下图所示:

山谷风:

白天山坡上空增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低压,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夜晚,山坡上空降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高压,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示:

在热力环流中,高空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在同一个垂直空气柱上,越往高处气压值越低。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5、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的形成:

气压带

纬度位置

形成过程

成因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热力原因

风带的形成:

风带

形成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中纬西风带 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特别提示: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使气压带不再呈带状分布,而呈块状分布。

 


海陆分布对地面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图示如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

冬季

原因

气温

气压

气温

气压

比热容

透光能力

陆地

弱;太阳光热集中在表层

海洋

强;太阳光热可向下传递

特别提醒:南半球表面以物理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占绝对优势,因而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使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类型: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图示
别称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内陆循环、陆地水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洋水循环
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等 蒸发、凝结、降水等
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水循环的过程:


特别提示:

(1)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环节也有影响。
(2)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水资源的特征:

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补给的循环性:可再生;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利水害双重性

1、世界水资源分布:

①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水循环的活跃程度
②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2、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特点: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而且时空分布也不均衡;
空间分布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变率大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质量:影响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落后):沿河、沿湖发展近
现代(发达):生存发展空间扩大

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⑥3R原则—— 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


发现相似题
与“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比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