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00℃时,纯水中c(H+)=1×10-6mol·L-1,pH小于7,此时纯水显酸性
    B.25℃时,pH=12的烧碱和氢氧化钡溶液,二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1
    C.25℃时,pH=3的盐酸与pH=5的硫酸等体积混合,混合液pH等于4
    D.25℃时,0.1 mol·L-1CH3COOH溶液中,c(CH3COOH)>c(CH3COO-)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化学不定项选择题难度一般 来源:杨云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0℃时,纯水中c(H+)=1×10-6mol·L-1,pH小于7,此时纯水显酸性B.25℃时,pH=12的烧碱和氢氧化钡溶液,二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1C...” 主要考查您对

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的酸碱性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物质的量浓度
  • 溶液的酸碱性
  •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单位:mol/L(mol·L -1)
计算公式:物质的量浓度(cB)=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质量分数、密度的关系:c=1000ρω/M


稀释定理:

  1.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2.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ρ(浓溶液)V(浓溶液)w%(浓溶液)=ρ(稀溶液)V(稀溶液)w%(稀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比较:

 


 浓度计算的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浓度(cB)=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
(1)V指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2)取出任意体积的1mol/L溶液,其浓度都是1mol/L。但所含溶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3)“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气体特定组合,特别的,像NH3、Cl2等物质溶于水后成分复杂,但求算浓度时,仍以溶解前的NH3、Cl2为溶质,如氨水在计算中使用摩尔质量时,用17g/mo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  m(溶质)=ρ(g·cm-3)·V(L)·w%     (1cm3=1mL)
  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以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  m(溶质)=c(mol/L)·V(L)·M(g·mol-1)
  3. 由于同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液的体积也相等,但注意:1L=1000mL,所以,上述两式可以联系起来:
    ρ(g·cm-3)·1000V(mL)·w%=c(mol/L)·V(L)·M(g·mol-1) 化简得:1000ρw%=cM

溶液的酸碱性:

(1)pH=-lg[c(H+)],在溶液的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度。
(2)pH越大,c(H+)越小,c(O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越大,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pH的范围:0~14
(4)溶液酸碱性判断:
当c(H+)>c(OH-)时,溶液呈酸性;
当c(H+)>=c(OH-)时,溶液呈键性;
当c(H+)<c(OH-)时,溶液呈中性。

(5)关于pH相同的酸(含强酸和弱酸)
①溶液中c(H+)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②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强酸<弱酸(填“>”或“<”)。
③耗碱规律:pH和溶液体积均相同的HCl、H2SO4、CH3COOH与碱完全反应时,消耗碱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H3COOH。
④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填“大于”或“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溶液的pH:

1.定义:溶液里H+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
2.表达式:

3.含义: pH越大,c(H+)越小,c(O-一)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越大,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4.适用范围:
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更方便。所以,pH适用于酸、碱的稀溶液之间],pH取值范刚为0~14。
5.溶液的酸碱性和pH: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方法:

(1)考虑水解因素:如溶液

所以
(2)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它的影响。如相同浓度的三种溶液中,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3)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综合分析水解因素、电离因素。如相同浓度的的混合液中,离子浓度顺序为:
的电离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


盐溶液的“三大守恒”:

①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

推出:
②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c(Na+):nc(C)=1:1,
推出:
③质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

(2)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A. 一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
如:在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B. 二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 c(二级水解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
如:Na2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②比较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同一种粒子浓度的大小。应注意弱酸、弱碱电离程度的大小以及影响电离度的因素,盐类水解及水解程度对该粒子浓度的影响。
③比较经过反应化学反应后离子浓度的大小:
A. 确定电解质溶液的成分
B. 确定溶液中含哪些粒子(分子、离子),此时要考虑物质的电离和水解情况
C. 确定各种粒子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的大小
D. 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判断
注:要抓住“两小”。即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小,故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远多于已电离出离子数目;盐的水解程度小,故未水解的粒子数目远多于水解生成的粒子数目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0℃时,纯水中c(H+)=1×10-6mol·L-...”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