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问答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图所示实验是我们所熟悉的.
    魔方格

    (1)图甲所示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E.该实验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同学们用乙所示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如果a、b分别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与分别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测定的结果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
    (3)小红利用丙图进行探究实验,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多个结论.
    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她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②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黑色固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③小红还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有______.
    本题信息:2013年濠江区模拟化学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图所示实验是我们所熟悉的.(1)图甲所示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关于...” 主要考查您对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空气的成分

质量守恒定律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空气的成分
  • 质量守恒定律
  •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研究体系体积的变化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从而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质量守值定律的实验探究:

(1)实验装置
①无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可在敞口装置中进行,如Fe+CuSO4==FeSO4+Cu
②有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白磷燃烧,NaOH与CO2反应,Zn与稀硫酸反应等。
③为确保实验成功,有时在装置上系一个气球来保证装置的密闭。如白磷燃烧实验,但也要考虑气球最终不能恢复原状,则装置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会改变,装置对天平托盘的压力会改变,影响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2)实验方案及结论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天平平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天平平衡
反应前总质量 m1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m2
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 m1=m2 m1=m2
分析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容器密闭,物质没有进入或散失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反应无气体参加,无气体生成,没有物质从烧杯中散失
结论 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空气的成分: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氮气,稀有气体;按体积分: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易错点: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对概念的理解: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能用于物理变化例如,将2g水加热变成2g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这是物理变化,不能说它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守恒,但是其体积却不一定守恒。
③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第一个“质量”二字,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不是所有反应物质量的任意简单相加。
例如,2g氢气与8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并非生成10g水,而是1g氢气与8g氧气参加反应,生成9g水
④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把生成的特别是逸散到空气中的气态物质计算在“总质量”之外而误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1)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 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例如,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微观角度看: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质量守恒定律的延伸和拓展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六个不变 宏观 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总数可能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如从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能得出的信息:
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或氢气、氧气是单质,水是化合物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⑤在化学反应,氧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⑦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1.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Boyle, 1627-1691)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锻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锻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3.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4.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址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易的结论是正确的。从此,质量守恒定律被人们所认识。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问题
①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新物质,不能产生新元素(揭示伪科学的谎言问题)。
②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

(2)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时首先要遵循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量等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其次各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3)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理解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可通过计算确定具体的元素质量。

(4)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比较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的多少,找出原子个数的差异。但不能忘记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5)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相对原子质量)时,首先寻找两种已知质量的物质,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成正比即可计算得出。注意观察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6)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判定反应的类型,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从数值上看,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最增加)。如果是微观示意图,要对比观察减少的粒子和增加的粒子的种类和数目再进行判断。

(7)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方程式的对与否关键是看等号两边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同时注意化学式书写是否有误。

概念: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实际上燃烧并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称之为“燃烧”。
如2Mg+CO22MgO+C;2Na+Cl22NaCl

燃烧与发光,放热,火焰之间的关系:
(1)燃烧与发光,放热的关系
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烧,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
     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所特有的现象、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其蒸气的燃烧,因而产生火馅。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蒸气逸出,则无火焰,如铁勺燃烧: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低,燃烧时有蒸气逸出,就有火馅,如钠、硫的燃烧。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
化学反应瞬间放出热量较多时.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一定收热,放热不一定发光。燃烧反应是既发光又放热的反应,单一的发光或放热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影响物质着火点的因素:
    着火点不是同定不变的。对同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材料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系。颗粒越细,表而积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所以块状的木材难点燃,向木材的刨花很好点燃。对于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有关系,所以测定物质的着火点对外界条件有一定标准。
(1)内在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监色火焰,细铁丝在空气中却不能燃烧。
(2)外部因素
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如煤的燃烧经历了煤块→煤球→蜂窝煤的过程,蜂窝煤能使煤更充分燃烧的原因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如俗语说“人要实,火要虚”。
②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如硫在空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可燃物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会更剧烈。

燃烧的利与弊
燃烧会放出入量,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做饭、取暖、发电、冶烁金属等,但燃蛲也有不利的地方,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CO等物质,污染环境
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现象 分析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如下图:
①在倒扣烧杯中的蜡烛熄灭
②正放在烧杯中的蜡烛正常燃烧
③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的烧杯中的蜡烛很快熄灭
①在倒扣烧杯中的蜡烛因钮气不足而熄灭
②正放存烧杯中的蜡烛与氧气接触,温度保持在蜡烛的着火点以上,因此能正常燃烧
⑧稀盐酸与碳酸钠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很快熄灭。

 灭火方法: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可燃烧区隔离

②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火火的原因之一是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烧物表面形成一层二氧化碳气体层,使燃烧物与在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③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冷却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建筑物起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等。

易错点:
灭火时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灭火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氧钠)来灭火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火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1.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现象:当把吸滤瓶倒置后,浓HCl与Na2CO3溶液剧烈反应,产生大量CO2气体夹带着水从导管喷出。
方程式:Na2CO3+HCl==2NaCl+H2O+CO2↑(泡沫灭火原理)

2. 实际使用的泡沫灭火器,常用硫酸铝来代替盐酸(或硫酸),用碳酸氢钠来代替碳酸钠,为了产生泡沫,常放入甘草或皂角等原来制取液体。把泡沫灭火器倒转时,两种药液相互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l2(SO4)2+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因为泡沫中含有水分,不宜用于扑救遇水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钾、钠、电石等)引起的火灾;对于电器火灾,要在切断电源后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
发现相似题
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图所示实验是我们所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