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也由此可推出灭火的方法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本题信息:2011年云南省竞赛题化学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芳芳(初中化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也由此可推出灭火的方法B.乙实验...” 主要考查您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验证物质燃烧的条件

验证分子特点的实验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 验证物质燃烧的条件
  • 验证分子特点的实验

氧化铁自身具有氧化性,我们可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灼热的氧化铁可以和氢气(H2)、碳(C)、一氧化碳(CO)等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铁+X(氧化物)。



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反应原理:3CO + Fe2O32Fe + 3CO2
装置: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尾气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实验步骤: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装入药品并固定装置
c.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点燃酒精灯
d.待装置内的空气全部排尽后点燃酒精喷灯给氧化铁加热
e.当试管内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
f.待玻璃管内的固体冷却后,停止通一氧化碳,并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论:红色的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成单质铁,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得到了氧,生成了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方程式:
3CO + Fe2O32Fe + 3CO2
CO2+Ca(OH)2==CaCO3↓+H2O
2CO+O22CO2

注意事项:
a.反应条件:高温;若无洒粉喷灯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一个金属网罩。
b.CO有剧毒,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未反应完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尾气处理方法有收集法、燃烧法(将CO转变为无毒的CO2)以防止污染空气。
c.操作顺序:CO要“早出晚归”,洒精喷灯要“迟到早退”。
实验开始先通入CO,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 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完毕后要继续通入 CO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防止高温下的铁与空气接触,被氧化。
探究二氧化碳的三个性质实验:

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性质探究实验:

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装置:
(2)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结论: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1)装置:
(2)现象:1和4实验中的白花变红,2和3白花不变色
(3)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或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装置:
(2)现象:塑料瓶变瘪
(3)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1.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
分别将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放在薄铜片上,另取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如下图:
①薄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变化
②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①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O2接触,同时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够燃烧
②薄铜片上的红磷与O2 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没有与O2接触,所以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能燃烧

2. 实验结论: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
①可燃物
②氧气(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2.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 ①可燃物 ②氧气(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中考试题往往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来考查燃烧规律。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常常运用控制变量—对比法。
(1)分析对比实验设计

实验1:探究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2:探究可燃物接触氧气才能燃烧
实验3:探究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2)综合控制变量

①把白磷和红磷都漏置在空气中(对比),用0℃的热水控制温度(这个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可燃物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②烧杯底部放一块白磷,用水控制不让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仍然是80℃,与铜片上的白磷对比,证明可燃物即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如果不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验证分子特点的实验:

通过对分子特点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微观世界里分子构成物质的特点。


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在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
如5一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
观察现象
取步骤I得到的溶液,置于
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浓
氨水,观察现象
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
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
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
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烧杯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无变化
实验解释 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氛分子,氨分了进人烧杯A中,使溶液变成红色.而烧杯B中没有氨分子进入

探究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

实验原理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分子总是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将水和酒精充满容量瓶,混合均匀后,若液面发生下降,则可验证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用品 100ml 容量瓶 1 只、 100ml 烧杯 2 只、餐纸、保鲜膜、棉线一根、无水酒精、 纯净水、品红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方案一 (1) 打开容量瓶,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
(3) 塞上容量瓶塞,有液体溢出,用餐纸擦干。倒置容量瓶几次,使液体充分混 合,观察液面下降情况。
液面下降 1.5cm 左右,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优点:
(1) 酒精用量少,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2)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上层无色,下层红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
(3)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
(4) 实验现象明显,混合后液面下降 1.5cm 左右
(5) 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用品少
缺点:将充满的容量瓶塞上容量瓶塞会有液体溢出,这个操作不规范。
实验方案二 (1) 打开容量瓶,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
(3) 用保鲜膜迅速包裹容量瓶,然后将保鲜膜用细线捆紧。用手掌压住容量瓶口, 倒置容量瓶几次,使液体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下降情况。
液面下降 1cm 左右,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容量瓶外壁, 并无液体溢出。 优点:
(1) 酒精用量少,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2)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上层无色,下层红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
(3)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
(4) 实验现象明显,混合后液面下降 1cm 左右
(5) 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用品少
(6) 方案二很好的解决了方案一的缺陷,且实验效果好。

发现相似题
与“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