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标志是什
    么?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 主要考查您对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

长征的开始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长征的开始
  •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 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

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894年11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当地的进步团体辅仁文社,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重新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坚定地走上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道路。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了广州起义,因事泄而未成。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推举了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是都没有成功。武昌起义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分裂。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刊机关:《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主革命团体: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的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林觉民、喻培伦等一百余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徐锡麟起义: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浙江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1907年,徐锡麟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女革命党人浙江同盟会负责人秋瑾联系,准备于浙、皖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就义。后来,秋瑾也被捕杀害。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重新解释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新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原则。新三民主义克服了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和彻底的反封建纲领,特别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纲领的根本弱点。它的政治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旧三民主义对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1.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2.国民党的多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为了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自持力量。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1)1921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代表的建议,同意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2)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通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政治上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组织上通过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开始:
1、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2、时间:1934年10月
3、地点:江西瑞金。


红军长征主要事件:

 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联盟。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它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对反共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路军:
即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驻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同年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对敌作战共10万余次,毙俘敌约137万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1947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分布于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意在继承北伐时期第四军、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光荣传统)。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成立于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新四军和全国其他抗日部队一起向日伪军发起战略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8年抗战中,新四军所属部队对敌伪作战近2万次,毙伤浮敌伪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敌后根据地。


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之处: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1、背景:
华北事变: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
2、概况:
(1)何梅协定——危机日益严重
(2) “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民族危机加深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4、经过:
(1)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①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③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④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4)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6)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亲密合作,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7)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8)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9)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是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
(2)二是英、美、苏三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
(3)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2、手法:
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3、目的:
(蒋)为内战准备时间,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毛)尽全力争取和平,揭露蒋反动派的假和平的阴谋。
4、成果:
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是对于人民君度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虽然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仍未达成协议。
5、意义:
(1)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国民党被迫成为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要在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地位。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根据《双十协定》的内容,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等)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召开的会议。为了与1949年后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区别,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
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的政策:
1.蒋介石一方面同中国共产党谈判,一方面加紧准备内战。在毛泽东抵达重庆的第二天,国民党当局就下令秘密大量印发蒋介石在“围剿”红军时期就编写的《剿匪手本》。并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
2.蒋介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动用大批飞机,军舰,将他在抗战时期收缩于西南和西北地区的50多万精锐部队,迅速抢运到华东、华北和东北等地。美国出动海军陆战队九万多人,进驻上海、青岛、天津、北平、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国民党军队还在短时间内接受了10多万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实力进一步膨胀。
3.1946年6月,上海各界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内战,并选出请愿代表团,赴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当请愿代表团乘车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攻殴打。

政治协商会议:
原因: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族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国民党被迫召开政协。
内容: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的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订宪法等。
结果: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了,这次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化为了泡影。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