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单独创立的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本题信息:2012年四川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周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马克思...” 主要考查您对

英国的宪章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的建立

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英国的宪章运动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 巴黎公社的建立
  • 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宪章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宪章运动的目的是,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


宪章运动的三个阶段:
1.1836-1839第一阶段,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并颁布《人民宪章》;
2.1840-1842第二阶段,成立“全国宪章协会”向议会递交请愿书;
3.1847-19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受法国二月革命和经济危机影响,进步一请愿。

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
1831、1834年,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1836-19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的历程:
1.背景或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目的是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2.时间:1836—1848年间。
3.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宪章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英国宪章运动三次请愿失败的原因:
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本主义统治根基牢固;
2.19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资本主义进入繁荣阶段,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工人阶级政治热情下降;
3.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对革命造成打击;
4.宪章运动是由工人阶级发起的,但工人阶级当时并不成熟,缺乏组织性和统一的领导。

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

1.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产生积极影响,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
2.对后来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起到促进作用;
3.为以后无产阶级思想的形成及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民宪章》的6点要求:
1.凡21岁的精神正常,未犯过罪的男子均拥有选举权;
2.无记名秘密投票;
3.议会和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
4.议员应领取工资;
5.各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选举名额;
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共产党的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恩格斯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还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成为第一国际的领导人。


《共产党的宣言》所论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
1.指出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2.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
3.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党派,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党,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服务;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少数资本家和富人利益的党派,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基础:
1.由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


我国早期《共产党的宣言》的封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本身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在回英国的途中,来到德国的科伦,当他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地拜访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对他却十分冷淡。这是因为恩格斯在柏林和几个主观唯心主义空想家有些来往,马克思怀疑他也是这类人物。虽然恩格斯说:“我很久以来就期待着这次会见……”,可马克思只和他说了两句话,就独自埋头看起文章来。恩格斯很失望,由于烦恼,下楼的时候竟把珍贵的手杖都折断了。
后来,马克思看了恩格斯在英国发表的一些批判空想主义的文章,发现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对恩格斯很钦佩,就写信给恩格斯。当恩格斯第二次拜访马克思时,受到马克思热情、诚挚的欢迎。从那天起,俩人成为永不可分的亲密朋友和战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俩人不得不分别居住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二十年时间里仅有几次偶然的短暂的见面机会,但他们几乎天天通信,交换对政治和自然科学的看法。曾经发生的误解,不但被共同理想消除了,而且随着为争取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岁月的延长,他们的友谊变得牢不可破。
后来,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中也发生过矛盾。1863年初,恩格斯的妻子玛丽不幸病逝,马克思因为另有急事,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同情和关心。为此,俩人曾产生“疙瘩”,但是,他们都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接连六次通信,坦率地交换意见。恩格斯批评马克思“冷冰冰的态度”,马克思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也作了必要的解释。恩格斯在信中深情地说:“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马克思逝世后,能够整理他的手稿,出版他的遗作的,只有恩格斯一个人。在马克思逝世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恩格斯果断地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整理最后两卷《资本论》,并亲自把它出版。这两卷《资本论》里凝结着他的劳动,闪烁着他的智慧。没有恩格斯,最后两卷《资本论》不可能问世。恩格斯却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第二提琴手而且我想我还拉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提琴手。”


巴黎公社运动: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5月28的暂时管理巴黎的无产阶级政府。普法战争失败后,拿破仑三世投降,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普鲁士,与此同时巴黎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普鲁士不满于即得利益,继续炮轰巴黎,而新政府无意阻止反抗。这样,激化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中下层中产阶级的同资产阶级共合派的矛盾,1871年3月18日,于蒙马特尔高地起义,迅速占领巴黎,建立巴黎公社,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最终于5月28日被反动政府残酷镇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国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它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巴黎公社时期颁布的主要法令:
1.政教分离
2.妇女选举权
3.在围城期间所欠房租的免除数以百计的
4.废除夜班制度
5.向在服务期间死亡的国民自卫军的未婚伴侣以及子女发放抚恤金
6.由城市当铺免费发还所有在围城期间被抵押的工人的工具以及最高价值20法朗的生活用品
7.规定公社委员最高(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年薪不超过6000法郎

巴黎公社呈现出的特点:

1.巴黎公社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
2.巴黎公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政权,一切决策都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但这些政策基本上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
3.巴黎公社所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是过去工人运动的继续;
4.它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说:
(1)由于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3月18日革命后,公社没有乘胜向凡尔赛反革命巢穴进军,消灭已濒于瓦解的梯也尔政府的反动军队,公社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的镇压不够坚决;
(2)在公社委员会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在宗派斗争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2.从客观上说:
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巴黎公社运动给我们的历史经验:

1.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
巴黎公社运动局势图:

俄国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起义开始的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3.结果:攻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4.历史意义: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对比:
1、相同点:
(1)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2)都推翻了原有的封建统治;
(3)都是以革命的方式完成的变革;
2、不同点:
(1)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集团窃取,二月革命的革命果实被克伦斯基反动政府窃取;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同时存在两个政府;
(3)辛亥革命后,没有形成无产阶级政权或政党。二月革命后,无产阶更具有优势,为十月革命留下了伏笔。


十月革命的性质及影响:
1、性质: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影响: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2)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帮助了中国近代社会革命,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苏俄粉碎帝国主义干涉示意图:


苏俄早期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叛乱: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国被推翻的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勾结起来,组成白卫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英、法、美、日等国也企图在苏维埃政权立足未稳时将之一举扼杀,于是也派军队支持白卫军,进行武装干涉。  
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4—8月,日军和美军先后侵入东部港口海参崴。8月,英军又进入了俄国南部的巴库地区。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外国干涉军的人数并不多,作用也有限。  
德国投降后,英法等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机,在俄国南部集结了13万军队向北发动攻击。但是,协约国军队在苏俄的宣传影响下发生分化,很多士兵拒绝作战,甚至举行了反对干涉苏俄的武装起义。协约国于是撤走了本国的大部分干涉军,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支持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发动叛乱上。  
从1919年春到1920年底,在协约国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俄国白卫军向苏维埃政权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初,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指挥由协约国武装起来的30万军队,在东线发起进攻。列宁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大批党员和工人纷纷响应。势力壮大的红军从4月起开始反攻,年底即全歼高尔察克白卫军,高尔察克也被俘虏并予以枪决。  
1919年夏,盘踞在高加索地区的邓尼金白卫军在协约国的大量军事援助和军事顾问的直接指挥下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占领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直接威胁着莫斯科的安全。危急时刻,几万名党团员奔赴前线,与红军一起浴血奋战,于1920年初解放了乌克兰,击溃了邓尼金的主力。邓尼金逃亡国外,其残部由弗兰格尔率领逃到克里米亚半岛。
1920年4月,逃亡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弗兰格尔率领白卫军在西线发起攻击。红军在11月击溃了弗兰格尔的军队,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1
920年底,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叛乱的大规模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但远东部分地区仍被日本军队和白卫军占领。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苏俄于1920年4月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了远东共和国。远东共和国不是苏维埃国家,而是劳动人民的民主共和国,但它接受俄共中央远东局的领导。远东共和国成立后,把红军和游击队改组成人民革命军,并于1922年10月把日本军队赶出了国境。1922年11月,完成历史使命的远东共和国并入了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叛乱的胜利捍卫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发现相似题
与“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